【出處】
出自1.《本經》。
2.《本草圖經》:水銀,《經》雲出於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硃砂,作爐置砂於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鍛養則煙飛於上,水銀溜於下,其色小白濁。至於西羌來者,彼人亦云如此燒鍛。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於一山自拆裂,人採得砂石,皆大塊如升斗,碎之乃可燒鍛,故西來水銀極多於南方者。
3.《本草衍義》:水銀,得鉛則凝,得硫黃則結,並棗肉研之則散。別法鍛為膩粉、粉霜。唾研斃
【拼音名】Shuǐ Yin
【英文名】Mercury
【別名】白澒、奼女、澒、汞、神膠、元水、鉛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靈液、活寶
【來源】
藥材基源:為一種液態金屬。主要由辰砂礦煉出,少數取自自然汞。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bar;Mercury or Quicksilver Hydrargyrum
采收和儲藏:通常用辰砂礦石砸碎,置爐中通空氣(或加石炭及鐵質)加熱蒸餾,再經過濾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見。
【原形態】
1.辰砂 三方晶系。晶體成厚板狀或菱面體,在自然界中單體少見,多呈粒狀、緻密狀塊體出現,也有呈粉末狀被膜者。顏色為朱紅色至黑紅色,有時帶鉛灰色。條痕為紅色。金剛光澤,半透明。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斷口呈半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2-2.5。比重8.09-8.2。性脆。
2.自然汞 常溫下為液體,-38.87℃以下為三方晶系晶體。晶體汞為菱面體狀。液體呈小珠分散,或呈薄膜依附於辰砂等共存礦物表面及裂隙中,亦呈小水滴狀集中於岩石裂隙。銀白或錫白色,金屬光澤,不透明。晶體汞相對密度14.26-14.4;液體汞相對密度13.546(20℃)。氣化點356.58℃,蒸氣有劇毒;常溫下在空氣中穩定為液態,受熱易揮發。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常呈礦脈產於石灰岩、板岩、砂岩中。產於辰砂礦的氧化帶,常成小珠球存在於礦脈及岩石的洞隙內和浮土中。
2.自然汞大多在火山地區或與溫泉形成的辰砂相伴產出。常含銀,還可能含銅、鐵、鉛、銻、錫等雜質。自然汞數量遠少於共存的辰砂,且難採集。近年曾有自然汞產出於陝西(略陽)、湖南(省溪、新晃)、雲南(蒙自)等地汞礦中。
資源分佈:1.產於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
2.主產於貴州、湖南、四川及廣西、雲南、湖北;其他省區亦有產出。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在常溫下為質重液體。銀白色;不透明;具金屬光澤。易流動或分裂成小球。遇熱易揮發,357℃成氣體,在-39℃時凝固成錫樣固體。不溶於水、乙醇、鹽酸;能溶於硝酸、熱硫酸中,形成汞鹽。無臭。以銀白色、具光澤、流動靈活、在光滑紙面上流過無遺留污痕者為佳。
品質標誌 (1)化學成分的定量指標 據《貴州省中藥材質量標準》1988年版規定:本品含汞(Hg)不得少於99.90%。
(2)雜質限制 1取本品數滴,置白紙上,滾動處不得留有污痕。2取本品5-10g,溶解於35-40℃硝酸(相對密度1.4)100ml中,溶液應無不溶物。
【化學成份】為單體金屬元素汞(Hg),並含有微量的銀。
【藥理作用】
1.水銀(汞)的化合物有消毒、瀉下、利尿作用,現已不用或罕用。元素汞不引起藥理作用,解離後的汞離子能與疏基結合而干擾細胞的代謝及功能。元素汞不能自腸胃道吸收,但其表面暴露於空氣中時可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因而吞食後有時可引起輕度瀉下、利尿。吞食水銀的人,大多數並無症狀,水銀自糞便排出,少數人可有某些症狀,而極少數(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可引起立即死亡。
2.水銀為一種原生質毒,能和病原微生物呼吸酶中的硫氫基結合而抑制其生活力,最後使其窒息而致死。
3.汞劑排泄主要由腎,其次是大腸。
【毒性】汞劑對消化道有腐蝕作用,對腎臟,毛細血管均有損害作用。急性中毒多半由誤服昇汞引起,有消化道腐蝕所致的症狀,吸收後產生腎臟損害而致尿閉和毛細血管損害而引起血漿損失,甚至發生休克。早期應用二巰基丙醇及其他對症措施,多數有效。慢性中毒一般見於工業中毒,發生口腔炎和中毒性腦病,後者表現為憂鬱、畏縮等精神症狀和肌肉震顫。
【鑒別】取本品約1g,加硝酸與蒸餾水的等容混合液20ml,使其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試驗:(1)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生成黃色沉澱。(檢查汞鹽)(2)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氫氧化鈉試液調至中性,加碘化鉀試液,即生成猩紅色沉澱,能在過量的碘化鉀試液中溶解,再以氫氧化鈉試液鹼化,加銨鹽即生紅棕色的沉澱。(檢查汞鹽)
【炮製】
1.同脂肪研成細粉或油膏用。
2.《雷公炮炙論》:在硃砂中產出者,其水銀色慾紅,收得後,用葫蘆盛之,免致遺失。若先以紫背天葵並夜交籐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若修十兩,止用煎二味汁各七鎰,和合煮足為度。
【性味】辛;寒;有毒
【歸經】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殺蟲;攻毒。主治疥癬;梅毒;惡瘡;痔痿。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塗擦。
【注意】
1.大毒之品,不宜內服,孕婦尤忌。
2.外用亦不可過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3.《本草拾遺》: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4.《本草經疏》: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筋絡,必緩筋骨,惟宜外敷,不宜內服。
【附方】水銀膏《聖惠方》:癬瘡;小升丹《驗方》:
【各家論述】
1.《綱目》: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而《大明》言其無毒,《本經》言其久服神仙,甄權言其還丹元母,《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銀但不可服食爾,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同黑鉛結砂則鎮墜痰涎,同硫黃結砂則拯救危病,此乃應變之兵,在用者能得肯綮,而執其樞機焉。
2.《本經》:主疥、痿、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
3.《本草拾遺》:利水道,去熱毒。
4.《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催生,下死胎。治惡瘡,除風,安神,鎮心。
5.《本草衍義》:治小兒驚熱,涎潮。
6.《本草蒙筌》:和大楓子研末,則殺瘡蟲;佐黃芩為丸,則絕胎孕。
7.《本草匯言》:點搽楊梅惡瘡。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