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

【出處】《本經》

【拼音名】Shuǐ Yin

【別名】白澒(《淮南子》),奼女(《參同契》),汞(《別錄》),鉛精、流珠、赤汞、砂汞(《石藥爾雅》),靈液(《綱目》),活寶(《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為一種液態金屬。主要由辰砂礦煉出,少數取自自然汞。通常用辰砂礦石砸碎,置爐中通空氣(或加石炭及鐵質)加熱蒸餾,再經過濾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見。

【原形態】

1辰砂,詳硃砂條。

2汞

常溫下為銀白色液體小珠,在-39℃時成等軸晶系之八面體,在350℃揮發成氣體。固體時的條痕為銀白色,具光亮的金屬光澤。比重13.6(液體時)。易揮發。產於辰砂礦的氧化帶,常成小珠球存在於礦脈及岩石的洞隙內和浮土中。

【生境分佈】產貴州、廣西,雲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性狀】在常溫下為不透明的重質液體,全體呈銀白色,微有亮光,極易流動或分裂為小球,流過處不留污痕,遇熱易揮發。以銀白色、光亮、流動靈活、在紙面流過處無痕跡者為佳。不溶於水、乙醇、鹽酸。能溶於硝酸、熱濃硫酸中,形成汞鹽。加白堊或脂肪可研至極細。能與多種金屬形成合金。

【炮製】

同脂肪研成細粉或油膏用。

【性味】

辛,寒,有毒。

1《本經):味辛,寒。

2《別錄》:有毒。

【歸經】

入心、肝、腎經。

1《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經。

2《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殺蟲,攻毒。治疥痺,梅毒,惡瘡,痔瘺。

1《本經》:主疥、瘺、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

2《本草拾遺》:利水道,去熱毒。

3《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催生,下死胎。治惡瘡,除風,安神,鎮心。

4《本草衍義》:治小兒驚熱,涎潮。

5《本草蒙筌》:和大楓子研末,則殺瘡蟲;佐黃芩為丸。則絕胎孕。

6《綱目》:鎮墜痰逆、嘔吐、反胃。

7《本草匯言》:點搽楊梅惡瘡。

【用法用量】外用:和它藥研末調敷。

【注意】

大毒之品,不宜內服,孕婦尤忌。外用亦不可過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1《本草經集注》:畏慈石。

2《藥對》:畏砒霜。

3《本草拾遺》: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4《本草經疏》: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筋絡,必緩筋骨,惟宜外敷,不宜內服。

【附方】

1治疥癬瘡,經年不差:水銀一兩,白礬一兩,蛇床子一兩,雄黃一兩,閭茹末一兩。上藥,入煉了豬脂半斤,都研侯水銀星盡,便用敷之,日三兩上。(《聖惠方》水銀膏)

2治燥癬:水銀、胡粉。研令調以塗之。(《肘後方》)

3治熱瘡疥癬,癢痛不可忍者:水銀、蕪荑。酥和塗之。(《近效方》)

4治楊梅毒瘡:水銀、黑鉛各一錢(結砂),黃丹一錢,乳香、沒藥各五分。為末,以紙卷作小拈,染油點燈,日照(熏)瘡三次。(《綱目》)

5治痔,谷道中蟲癢不止: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拈如棗形狀,薄綿片裹,納下部。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梅師集驗方》)

6治白癜風:水銀拭之令熱即消,數拭之,差乃止。(《千金方》)

7治腋下狐臭:水銀,胡粉。上二味,以面脂研和塗之。(《千金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