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Shān Nai
【別名】三奈子(《海上方》),三賴(《品彙精要》),三柰、山辣(《綱目》),三藾(《南越筆記》),沙姜(《嶺南採藥錄》)。
【來源】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挖取二年生的根莖,洗去泥土,橫切成片。用硫黃煙熏1天後,鋪在竹蓆上曬乾。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缺乏香氣。
【原形態】多年生宿根草本。塊狀根莖,單生或數枚連接,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枚,幾無柄,平臥地面上;圓形或闊卵形,長8~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質薄,綠色,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葉脈10~12條;葉柄下延成鞘,長1~5厘米。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針形,綠色,長約2.5厘米,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長2.5~3厘米;花冠裂片狹披針形,白色.長1.2~1.5厘米;唇瓣闊大,逕約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頂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側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長約1.2厘米;藥隔寬,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緣毛。果實為蒴果。花期8~9月。
【生境分佈】栽培於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主產廣西。雲南、廣東、台灣亦產。
【性狀】乾燥根莖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厚片,直徑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紅棕色,皺縮,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及環紋.斷面灰白色,富於粉質,光滑而細膩,略凸起,而外皮皺縮,習稱縮皮凸肉。質脆,易折斷。氣芳香,略同樟腦;味辛辣(但與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飽滿、氣濃厚而辣味強者為佳。
【炮製】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性味】
辛,溫.
1《品彙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2《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歸經】
入胃經。
1《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大陰、厥陰經。
2《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於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1《品彙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2《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3《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4《嶺南採藥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吹鼻。
【注意】陰虛血虧,胃有鬱火者忌服。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附方】
1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2治一切牙痛:山柰子二錢(用面裹煨熱),麝香半錢。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3治風蟲牙痛:肥皂一個,去穰,內入三賴、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滿為度,用麵包,煉紅,取研為末,每日擦牙。(《攝生眾妙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