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花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1.《爾雅》郭璞註:蜀葵,似葵,花如木花。

2.《本草圖經》:蜀葵小花者名錦葵,功用更強。

3.《綱目》:蜀葵,處處人家植之,春初種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時亦可茹食,葉似葵菜而大,亦似絲瓜葉,有坡叉,過小滿後長莖高五、六尺,花似木JIN而大,有深紅、淺紅、紫黑、白色、單葉、干葉之異,昔人謂其疏莖密葉,翠萼艷花,金粉榴心者,頗善狀之。惟紅、白二色入藥,其實大如指頭,皮

【拼音名】Shǔ Kui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Hollyhock

【別名】吳葵華、側金盞、白淑氣花、棋盤花、蜀其花、蜀季花、麻桿花、舌其花、大蜀季花、果木花、木槿花、熟季花、秫秸花、端午花、大秫花、餅子花、公雞花、擀杖花、單片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haea rosea (L.)Cav. [Alcea rosea L.;Althaea sinensis Cav.;A.rosea (L.) Cav.var.sinensis (Cav.) S.Y.Hu]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乾。

【原形態】蜀葵 二年生直立草本,高達2m。莖枝密被刺毛。葉互生;葉柄長5-15cm,被星狀長硬毛;托葉卵形,長約8mm,先端具3尖;葉近圓心形,直徑6-16cm,掌狀5-7淺裂或波狀稜角,裂片三角形或圓形,中裂片長約3cm,寬4-6cm,上面疏被星狀柔毛,粗糙,下面被星狀長硬毛或絨毛。花腋生,單生或近簇生,排列成總狀花序式,具葉狀苞片。花梗長約5mm,果時延長至1-2.5cm,被星狀長硬毛;小苞片杯狀,常6-7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長8-10mm,密被星狀粗硬毛,基部合生;萼鍾狀,直徑2-3cm,5齒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1.2-1.5cm,密被星狀粗硬毛;花大,直徑6-10cm,有紅、紫、白、粉紅、黃和黑紫等色;單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狀三角形,長約4cm,先端凹缺,基部狹,爪被長髯毛;雄蕊柱無毛,長約2cm,花絲纖細,長約2mm,花柱分枝多數,微被細毛。果盤狀,直徑約2cm,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圓形,多數,背部厚達1mm,具縱槽。花期2-8月。

【生境分佈】本種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殃各地廣泛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陽光充足及溫暖氣候,耐寒。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種。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夏、秋播種為宜,6-7月種子成熟,採下即播,約1星期後發芽,當真葉2-3枚時,移植1次,次年就可開花。分株繁殖:花後至春季抽梢前進行,常作二年生栽培,生長期可施液肥。

病蟲害防治 蜀葵銹病,為害葉片,可在春季和夏季於植株上噴灑波爾多液。播種前應進行種子消毒。

【性狀】

性狀鑒別 花捲曲,呈不規則的圓柱狀,長2-4.5cm。有的帶有花萼和副萼,花萼杯狀,5裂,裂片三角形,長1.5-2.5cm,副萼6-7裂,長5-10mm,兩者均呈黃褐色,並被有較密的星狀毛。花瓣皺縮卷折,平展後呈倒卵狀三角形,爪有長毛狀物。雄蕊多數,花絲聯合成筒狀。花柱上部分裂呈絲狀。質柔韌而稍脆。氣微香,昧淡。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粉棕色。1花粉粒圓球形,淡黃色,直徑107-154μm,外壁具刺狀突起,萌發亂及孔溝均不易察見。2星狀毛,常為3-10分枝,每分枝為單細胞,稍有彎曲,直徑13-33μm,長82-740μm,細胞壁較厚,胞腔明顯。3螺紋導管細長,直徑8-14μm。4花絲表皮細胞排列較緊,多與導管在一起。

【化學成份】花含1-對-羥基苯基-2-羥基-3-(2,4,6)-三羥基苯基一1,3-丙二酮[1-p-hydroxyphenyl-2-hydroxy-3-(2,4,6)-trihydroxyphenyl-1,3-propandione],二氫山柰酚葡萄糖甙(dihydro-kaempferolglucoside)及蜀葵甙(herbacin)。

【鑒別】理化鑒別 取租粉1g,加2%鹽酸甲醇溶液5ml浸漬20min,濾過,濾液顯紫紅色;取濾液滴於白瓷板內,滴加硫酸,顯橙黃色。

【性味】甘;鹹;涼

【歸經】肺;大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和血止血;解毒散結。主治吐血;衄血;有經過多;赤白帶下;二便不通;小兒風疹;瘧疾;癰疽癤腫;蜂蠍螫傷;燙傷;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1-3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注意】《四川中藥志》:孕婦忌用。

【附方】1治婦人白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損: 白蜀葵花五兩。陰乾,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如赤帶下,亦用赤花。 (《聖惠方》)2治二便關格, 脹悶欲死: 蜀葵花一兩(搗爛),麝香半錢。水一大盞,煎服,根宜可用。3.治HAI瘧: 蜀葵花白者。 陰乾,為未服之。(《本草圖經》)4治鼻面酒ZA: 蜀葵花一合,研細,臘月脂調敷,每夜用之。(《仁存堂經驗方分)5治蠍螫: 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分。並取陰乾,合搗,和水塗全螫處。(補缺肘後方》)6洽燙傷: 棋盤花三朵,泡麻油二兩,搽患處。 (《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別錄》:主理心氣不足。

2.《千金·食治》:定心氣。

3.《本草拾遺》:治小兒風疹。花有五色, 白者療痢疾,去邪氣,陰乾末食之。

4.《爾雅翼》:敷瘡腫。

5.《珍珠囊》:治帶下。赤治赤(帶),白治白(帶)。

6.《綱目》:治帶下,目中溜火,和血潤燥,通竅,利大、小腸。

7.《分類草藥性》:治紅崩,吐血。紅、白、淡三種,白治帶症。

8.《重慶草藥》:和血,潤腸, 除邪熱。治倒經,熱毒燥結。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