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Shuǐ Sōnɡ
【別名】刺海松(《拉漢孢子植物名稱補遺》),刺松藻(《中國經濟海藻志》)。
【來源】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的藻體。
【原形態】藻體黑綠色,海綿質,富汁液,長10~30厘米。固著器為盤狀或皮殼狀,自基部向上叉狀分枝,越向上分枝越多。枝圓柱狀,枝徑1.5~5毫米,枝端圓鈍。整個藻體為分枝很多、管狀無隔膜的多核單細胞組成。髓部為無色絲狀體交織,自其上分枝,枝端膨脹為棒狀胞,形成一連續的外柵狀層。葉綠體小,盤狀,無澱粉核。棒狀胞長為徑的4~7倍,頂端壁厚,常有毛狀突起。生長在中及低潮帶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常集生成大的群落。
【生境分佈】我國黃海、渤海沿岸分佈甚廣。
【性味】《綱目》:甘鹹,寒。
【功能主治】
1《本草經集注》:療溪毒。
2《本草拾遺》:主治水腫,催生。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