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藿香

【出處】出自《峨嵋藥植》

【拼音名】Shān Huo Xiānɡ

【英文名】Herb of Viscid Germander

【別名】血見愁、血芙蓉、野石蠶、野薄荷、仁沙草、苦藥菜、假紫蘇、皺面草、方枝苦草、肺形草、假午菜、粘毛石蠶、沖天泡、土紅蘇、皺面風、傑草、消炎草、四方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血見愁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ucrium viscidum B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30-70cm,上部被混生腺毛的短柔毛。葉柄長約為葉片長的1/4;葉片卵狀長圓形,長3-10cm,寬1.5-4.5cm,兩面近無毛或被極稀的微柔毛。假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頂生者自基部多分枝,密被腺毛;苞片全緣;花長不及1cm;花萼筒狀鍾形,5齒近相等;花冠白,淡紅色或淡紫色,筒為花冠全長1/3以上,簷部單唇形,中裂片最大,正圓形,側裂片卵狀三角形;雄蕊伸出;花盤盤狀,淺4裂;花柱先端2裂。小堅果扁圓形,合生面超過果長的1/2。花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30-50cm。根須狀。莖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較密;節處有多數灰白色須狀根。葉對生,灰綠色或灰褐色,葉片皺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矩圓形,長3-6cm,寬1.5-3cm,先端短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鋸齒,葉面常皺縮,兩面均有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約1.5cm。間見枝頂或葉腑有淡紅色小花,花萼鍾形。小堅果圓形,包於宿萼中。花、葉以手搓之微有香氣,味微辛、苦。

以葉多、色灰綠、氣香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山藿香素(tercvin)[1],酚類,氨基酸,有機酸、糖[2]等。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Teucriumscorodonia,毒性很低,能促進胃液分泌,加速腸運動,並有中度的解痙作用;還能促進受四氯化碳損害後的肝的再生,並有降壓作用。

【性味】味辛;苦;性涼

【歸經】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治咳血;吐血;衄血;肺癰;跌打損傷;癰疽腫毒;痔瘡腫痛;漆瘡;腳癬;狂犬咬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熏洗。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涼血,解熱毒,去瘀生新,理壓傷,敷痔瘡,治蛇咬,消腸風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爛瘡,消乳癰。2.《廣東中藥》:散瘀,止血,涼血。治肺癆吐血,跌打損傷,利小便。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療瘡癤腫。4.《福建中草藥》:活血行氣,消腫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