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溫泉入藥始見於《本草拾遺》,謂之溫湯。
2.《綱目》云:溫泉有處甚多。按《胡仔漁隱叢話》云:湯泉多作硫黃氣,浴之則襲人肌膚。惟新安黃山是硃砂泉,春時水即微紅色,可煮茗。長安驪山是礜石泉,不甚作氣也。硃砂泉雖紅而不熱,當是雄黃爾。有砒石處亦有湯泉,浴之有毒。以上記載可見,古代有治病作用之溫泉以硫黃泉為主,此外尚有礜石泉、硃砂泉等,與現今情況基本一致。
【拼音名】Wēn Quan
【別名】溫湯、沸泉
【來源】
藥材基源:為下滲的雨水和地表水,循環至地殼深處而形成的溫度超過20℃以上的自然積水。
【性味】甘;辛;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解毒殺蟲。主治筋骨拘攣;頑痺;手足不遂;眉發脫落;疥癬;瘡瘍。
【用法用量】外用:沐浴;或取適量,外洗。
【各家論述】論溫泉主諸瘡、風冷之由陳藏器:溫泉下有硫黃,即令水熱,硫黃主諸瘡病,水亦宜然;水氣硫黃臭,故應愈諸風冷為上。(《本草拾遺》)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