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昆明藥植調查報告》
【拼音名】Wǔ Qi Zhāo Yanɡ Cǎo
【英文名】root or all-grass of Aleppo Avens
【別名】追風七、見腫消、追風草、烏金丹、水楊梅、龍鬚草、蘿蔔葉、綠水草、草本水楊梅、老五葉、海棠菜、蘭布政、狀暈藥、路邊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路邊青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um aleppicum Jacq.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路邊青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鬚根。莖被開展粗硬毛,稀幾無毛。基生葉為大頭羽狀復葉,通常有小葉2-6對,連葉柄長10-25cm;葉柄被粗硬毛;小葉大小極不相等,頂生小葉最大,菱狀廣卵形或寬扁圓形,長4-8cm,寬5-10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心形至寬楔形,邊緣常淺裂,有不規則粗大鋸齒,鋸齒急尖或圓鈍,兩面綠色,疏生粗硬毛;莖生葉羽狀復葉,有時重複分裂,向上小葉逐漸減少;托葉大,綠色,葉狀,卵形,邊緣有不規則粗大鋸齒,頂生小葉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花序頂生,疏散排列;花梗被短柔毛或微硬毛;花萼5,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副萼片狹小,披針形,先端漸尖,稀2裂,比萼片短一倍多,外面被短柔毛及長柔毛;花瓣5,黃色,幾圓形,長於花萼,花直徑1-1.7cm;花柱頂生,在上部1/4處扭曲,成熟後自扭曲處脫落,脫落部分處被疏柔毛。聚合果倒卵球形,瘦果被長硬毛,花柱宿存部分無毛,先端有小鉤;果托被短硬毛,長約1mm。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溝邊、地邊、河灘、林間隙地及林緣。
資源分佈:分佈東北、華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粗短,長約1-2.5cm,有多數細鬚根,均為棕褐色。莖圓柱形,被毛或近無毛。基生葉有長柄,羽狀全裂或近羽狀復葉,頂裂片較大,卵形或寬卵形,邊緣有鋸齒,兩面被毛,側生裂片小,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齒;莖生葉互生,卵形,三淺裂或羽狀分裂。花頂生,常脫落。聚合瘦果近球形。氣微,味辛、微苦。
以色鮮、葉多、完整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黃灰色。1非腺毛眾多,淡黃色。2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3氣孔不定式。4導管螺紋、網紋,直徑8-37μm。5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20-40μm。
【化學成份】全草含水楊梅甙(gein)等。
【鑒別】(1)取本品粗粉2g,加水10ml,浸漬12h,濾過。取濾液2ml,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液1-2滴,顯藍綠色。(檢查鞣質)(2)取上述剩餘的濾液2ml,加氫氧化鈣飽和溶液1-2滴,即產生棕色沉澱。(檢查鞣質)
【性味】苦、辛;性寒
【歸經】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調經止帶。主治瘡癰腫痛,口瘡咽痛,跌打傷痛,風濕痺痛,瀉痢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腳氣水腫,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1-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
1.《昆明藥植調查報告》:利尿,治瘡毒。
2.《陝西中草藥》: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消炎止痛,鎮驚。治腰腿痛,跌打損傷,痢疾,崩漏,白帶,小兒驚風,乳癰,咽痛,扁桃體炎,癰疽瘡瘍,瘰疬。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