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Xinɡ Cai
【別名】荇菜(《詩經》),莕、接余(《爾稚》),菨余(《說文》),鳧葵(《唐本草》),水鏡草(《土宿本草》),荇絲菜、金蓮兒、藕蔬菜(《救荒本草》),靨子菜(《野萊譜》),金蓮子、莕公須(《綱目》)。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莕菜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浮水草本。莖細長,節上生根。葉近於對生,卵狀圓形,逕2.5~7厘米,基部深心形,上面光綠色,下面帶紫色;葉柄長2.5~12厘米。花黃色,聚生於葉腋,呈傘形花序,有柄,長2.5~8厘米;萼片5,披針形;花瓣5,邊緣呈圓齒狀,有睫毛,花筒喉部有腺毛,與花冠裂片對生:雄蕊5,著生筒部,花絲短,線形,花藥長卵狀戟形,丁字形著生;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2~3裂。蒴果橢圓形,先端尖銳,種子多數,具細齒狀的邊緣。花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池塘中。分佈我國南部溫暖地區。
【化學成份】葉含芸香甙、槲皮素-3-巢菜糖甙,後者即槲皮素-3-α-吡喃阿拉伯糖(1-6)-β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
甘,寒。
1《唐本草》:味甘,冷,無毒。
2《醫林纂要):甘鹹,寒,滑。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寒熱,熱淋,癰腫,火丹。
1《唐本草》: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
2《開寶本草》:搗汁服之,療寒熱。
3《品彙精要》:主諸淋。
4《綱目》:搗敷諸腫毒,火丹游腫。
5《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
1治癰疽及瘡癤: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同薴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以薺水洗之。(《保生余錄》)
2治谷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下部,日三次。(《范汪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