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 《本草經集注》。
1.《本草拾遺》:蜆小於蛤,黑色,生水泥中。
2.《綱目》:蜆,溪湖中多有之,其類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漁家多食之耳。
3.《綱目拾遺》:蜆生沙泥中,江湖溪澗多有,其類不一,有黃蜆、黑蜆、白蜆、金口、玉口等名。黃蜆殼薄肉肥,黑蜆殼厚肉薄,又番禺韋湧地方,產無耳蜆,更甘美異常。
【拼音名】Xiǎn Ke
【英文名】shell of freshwater small clam
【別名】扁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捕後入當時水燙死,取殼,洗淨,曬乾。
【原形態】河蜆,貝殼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殼質稍厚而對硬。成體一般殼長40mm,殼高37mm,殼寬20mm。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被有暗褐色的殼皮,有時稍帶黃色。表面生長紋輪狀,較老個體殼頂常脫落而露出石灰質。殼內面紫白色。鉸合部有主齒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河川、湖沼,多棲息於泥質的水底。
資源分佈: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化學成份】貝殼主要含碳酸鈣,碳酸鎂,殼蛋白(conchiolin)。還含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性味】味鹹;性溫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化痰止嗽;祛濕和胃。主治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濕瘡;潰瘍;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鍛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附方】1治反胃:田螺殼、黃蜆殼,二件不以多少,陳者尤佳,各燒成白灰。每劑用白梅肉四兩,田螺殼灰二兩,黃蜆殼灰一兩。同搜拌令勻作切,用砂合子盛蓋了,泥固縫,鍛存性,取出碾細。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下,陳米飲亦得,食前服。(《百一選方》大效散)2治痰喘咳嗽:白蜆殼多年陳者,燒過存性,為極細末。以米飲調服一錢,日三服。( 《急救良方》)3治瘡毒:蜆殼粉調膽汁塗。(《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 陶弘景:止痢。
2.《唐本草》:治陰瘡。
3.《本草拾遺》:燒灰飲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4.《日華子本草》:療失精反胃。
5.《綱目》:化痰止嘔,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燒灰塗一切濕瘡,與蚌粉同功。
6.《醫林纂要》:除血熱,斂虛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