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Yě Da Dou Tenɡ
【來源】為豆科植物嶗豆的莖、葉及根。秋季采收。
【原形態】
撈豆(《救荒本草》),又名:野毛豆(《百草鏡》),鹿藿、餓馬黃(《植物名實圖考》),柴豆、野黃豆、山黃豆、野毛扁豆。
一年生纏繞草本。莖瘦細,各部疏被黃棕色長硬毛。三出羽狀復葉互生,薄紙質,側生小葉扁卵狀披針形,長1.5~5厘米,寬1~2.5厘米,全緣;具長柄。總狀花序腋生;萼鍾狀,5裂;花冠蝶形,紫紅色;雄蕊10,單體;子房上位,無柄,花柱短,柱頭小。莢果線狀矩形,略彎,長1.5~13厘米,寬約5毫米,被長硬毛,有種子3~4粒。花果期8~9月。
本植物的種子(野料豆)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長於田邊、水溝旁。分佈東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陝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性味】
1《浙江民間草藥》:性平,味淡。
2《上海常用中草藥》:甘,微寒。
【功能主治】
健脾。治盜汗,傷筋。
1《救生苦海》:治痘毒,(野毛豆)連莖、根鍛存性,研,麻油和敷。不問初起、日久,未潰、已潰。
2《浙江民間草藥》:平肝健脾。
3《杭州藥植志》:止盜汗。
4《上海常用中草藥》:滋養,強壯,斂汗。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4兩。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
1治盜汗:野大豆籐一至四兩,紅棗一至二兩。加糖煮,連汁吃。(《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2治傷筋:野大豆鮮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搗爛,烘熱包敷患處。(《浙扛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