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Yē Zi You
【英文名】Coconut endosperm Oil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椰子的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cos nucifera L.
采收和儲藏:將果實有胚乳,經碾碎烘、蒸後搾取其油。
【原形態】椰子,大喬木,高15-30m,莖粗壯,有環狀葉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葉簇生莖頂;葉柄粗壯,長達1m以上;葉片羽狀全裂,長3-4m;裂片多數,外向折疊,線狀披針形,長65-100cm,寬3-4cm;先端漸尖,革質。肉穗花序腋生,長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於分枝上部,雌花散生於下部;佛焰苞紡錘形,厚木質,最下部的長60-100cm或更長,老時脫落;雄花萼片3,鱗片狀,長3-4mm;花瓣3片,卵狀長圓形,長1-1.5cm;雄蕊6,長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數枚;萼片闊圓形,寬約2.5cm;花瓣與萼片相似,但較小。堅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長15-25cm,先端微具3稜,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纖維質,內果皮木質堅硬,近基處有3萌發孔。種子1顆,種皮薄,緊貼著白色堅實的胚乳,胚乳內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長熱帶地區海岸。
資源分佈:分佈於台灣、廣東南部諸島及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及雲南。
【性狀】性狀鑒別,白色液體或脂樣固體,具特異芳香氣。相對密度0.8354,折光率1.4295,碘值8.4-9.3。
【化學成份】果肉含油量為60-65%。油中含游離脂肪酸20%,羊油酸2%,棕櫚酸7%,羊脂酸9%,脂蠟酸5%,羊蠟酸10%,油酸2%,月桂酸45%。椰子油的甾醇中含豆甾三烯醇(Stigmastatrienol)4.5%,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巖藻甾醇(FucosCerol)31.5%,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甾醇6%, β-谷甾醇58%。
【鑒別】油的比重0.8354,折射率1.4295,鹼化值258,碘值8.4-9.3。
【性味】辛;微溫
【歸經】肺;脾經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斂瘡。主治瘡癬;濕疹;凍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塗搽。
【各家論述】
1.《華夷花木考》:祛暑氣。
2.《粵志》:療齒疾,凍瘡。
3.《中國藥植圖鑒》:搽神經性皮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