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Yanɡ Gān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肝臟。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羊肉條。
【化學成份】每100克約含水分68克,蛋白質18.5克,脂肪7.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1.4克,鈣9毫克,磷414毫克,鐵6.6毫克,硫胺素0.42毫克,尼克酸3.57毫克,抗壞血酸18.9毫克,維生素A29900國際單位。
【性味】
甘苦,涼。
1《唐本草》:性冷。
2《綱目》:苦,寒,無毒。
3《隨息居飲食諾》:甘,涼。
【歸經】《原機啟微》:入肝經。
【功能主治】
益血,補肝,明日。治血虛萎黃羸瘦,肝虛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
1《藥性論》:青羊肝服之明目。
2《千金·食治》:補肝,明目。
3《唐本草》:療肝風虛熱。目赤暗無所見,生食子肝七枚。
4《現代實用中藥》:適用於萎黃病,婦人產後貧血,肺結核,小兒衰弱及維生紊A缺乏之眼病(疳眼、夜盲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入丸、散。
【附方】
1治虛勞:羊肝(細切)一具,羊脊膂肉(細切)一條,陳曲末三兩,枸杞根五兩(切)。先以水一斗二升,煮枸杞根取汁九升,去滓,重煎令沸,次入肝、肉、曲末,並蔥,豉汁調和,漸漸煎如稠糖,分作三服,空腹旦、午、夜臥食之。(《聖濟總錄》羊肝方)
2治目赤熱痛,如隔紗觳,看物不分明,宜補肝益精:青羊肝一具。細切,水洗,以五味、醬、醋食之。(《食醫心鏡》)
3治不能遠視:羊肝一具(去膜細切),蔥子一勺(炒為末),水煮熟,去滓,入米煮粥食。(《多能鄙事》)
4治目瞳散大昏耗,視物乏力,因有熱而益甚者:羊肝一具。切片曬乾(冬日可用慢火焙乾),軋細,用豬膽汁和為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錢,開水送下,日再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羊肝豬膽丸)
5治目暗,黃昏不見物:青羊肝,切,淡醋食之,煮亦佳。(《梅師集驗方》)
6治小兒雀目,至晚忽不見物:羊肝一具,不見水,以皮硝揉去血。竹刀剖開,入谷精草一撮,砂鍋蒸熟,任食。(《經驗廣集》羊肝散)
7治青盲內障:白羊子肝一具,黃連一兩,熟地黃二兩。同搗,丸梧子大。食遠茶服七十丸,日三服。(劉禹錫《傳信方》)
8治冷勞久不差,食少洩痢:羊肝一具(去脂膜,切片),白礬三兩(燒令汁盡)。以釅醋三升,煮羊肝令爛,入砂盆內研。後入白礬,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下十丸,漸加至三十丸。(《聖惠方》羊肝丸)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