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桃

【出處】《綱目》

【拼音名】Yanɡ Tao

【別名】三簾(楊孚《異物誌》),五斂子(《南方草木狀》),羊桃、五梭子(《桂海虞衡志》),楊桃、三菍(《生草藥性備要》),山斂、三斂子(《廣東新語》),酸五稜(《南寧市藥物誌》),三稜子,木踏子(《廣西中藥志》),風鼓,鬼桃(《泉州本草》)。

【來源】為酢漿草科植物陽桃的果實。

【原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羽狀復葉長10~15厘米,有小葉5~9枚,葉柄及總軸被柔毛;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下面近無毛或薄被柔毛,具短柄。總狀花序小,腋生,長約3厘米;花長5~6毫米,近鍾形;萼紅紫色,長約為花瓣之半;花瓣白色至淡紫色;雄蕊10,其中5枚較短的無藥;子房5裂,5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花柱5。漿果卵狀或橢四狀,長5~8厘米,3~5稜,綠色或綠黃色。花期春末至秋。

本植物的根(陽桃根)、花(陽桃花)、葉(陽桃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分佈我國東南部及雲南。多栽培於園林或村旁。

【化學成份】鮮果肉含水分約91%,含有草酸、檸檬酸、蘋果酸、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痕跡量脂肪。種子含水分25%,油37%。

【性味】

甘酸,寒。

1《綱目》:酸甘澀,平,無毒。

2《陸川本草》:性寒,甘酸。

3《廣西中藥志》:味甘酸,性涼,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利水,解毒。治風熱咳嗽,煩渴,口糜,牙痛,石淋。

1《綱目》:主治風熱,生津止渴。

2《嶺南雜記》: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嵐瘴。

3《綱目拾遺》:脯之或白蜜潰之,不服水土與瘧者皆可治。

4《嶺南採藥錄》:止渴解煩,除熱,利小便,除小兒口爛,治蛇咬傷症。

5《陸川本草》:疏滯,解毒,涼血。治口爛,牙痛。

6《廣西中藥志》:解酒毒,消積滯。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煎湯或搗汁。

【注意】《藥性考》:多食冷脾胃,動洩澼。

【附方】

1治風熱咳嗽:陽桃鮮食。(《泉州本草》)

2通石淋:陽桃三至五枚,和蜜煎湯服。(《泉州本草》)

3治瘧母痞塊:陽桃五至八枚,搗爛絞汁。每服一杯,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