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茸

【出處】《本草逢原》

【拼音名】Zǐ Cǎo Ronɡ

【別名】赤膠(《吳錄》),紫礦(《唐本草》),紫梗(《綱目》),紫膠(蔡邦華《昆蟲分類學》),蟲膠(《中藥志》)。

【來源】為紫膠蟲科昆蟲紫膠蟲在樹枝上所分泌的膠質。7~8月間采收,將長有紫膠的枝條剪下,取膠去枝,置乾燥、陰涼通風處,直至乾燥而不結塊為止。

【原形態】

紫膠蟲,又名:膠蟲。

雌蟲身體為不規則的圓球狀,呈黃褐色至紫紅琥珀色。表面有3個突起;其1為肛門;另2個為中胸氣門,周圍環繞有絲狀蠟質。無足,腹部無氣門。觸角細小,不易見。肛門四周有肛門環和肛門棘包圍。雄蟲身體為長稜形,呈鮮朱紅色,體長2~3毫米,前方有1對背單眼及1對腹單眼,皆細小。觸角1對,細長,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對,細弱,呈淺黃色。

此蟲1年發生兩代。幼蟲分別於每年4~5月和9~10月間孵化。孵化後,爬到寄主樹的樹枝上聚集,吸取樹液,並分泌膠質覆蓋體外。初分泌的紫膠似稠粘的半流質,乾燥後為堅硬固體。隨著膠蟲生長發育,泌膠愈來愈多,乃至各蟲體相互連成一片。雌雄蟲都在其固有的膠殼內發育。

【生境分佈】紫膠蟲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台灣、廣東等地亦有。寄主植物有鈍葉黃檀、秧青、三葉豆、泡火繩、大葉榕、小葉榕等樹。主產雲南、四川、台灣等地;西藏部分地區和廣東等地亦產。國外產於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亦有培養。

【性狀】呈半圓柱狀,長短寬狹不一,長3~10厘米,寬1~1.5厘米。紫褐色或紫紅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皺紋及小蟲眼孔隙,附著於樹枝處呈凹溝狀,邊緣鈍圓。質硬而脆,可折斷。斷面有平行排列的長圓形或圓形蟲窩,內有長卵形或圓形蟲屍,褐色或暗紅色。氣微臭,味淡。遇熱則軟化而粘,以塊大、色紫、質堅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蟲膠質74.5%,蠟4~6%,色素6.5%,蟲體、木片等夾雜物9.5%,水分3.5%。蟲膠質為蟲膠酸及油桐酸等所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蠟為紫膠蟲醇、蟲漆蠟醇等與蟲漆蠟酸、紫膠蟲酸等所組成的酯。色素主為蟲漆酸,是一種蒽醌衍生物的紅色素。

【炮製】揀去雜質,除去殘留木枝,篩去灰屑。

【性味】

苦,寒。

1《唐本草》:味甘鹹,平,有小毒。

2《日華子本草》:無毒。

3《中藥志》: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治麻疹、斑疹不易透發,產後血暈,帶下,瘡疥腫毒。

1《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心痛,破積血,金瘡生肉。

2《海藥本草》:治濕癢瘡疥,宜入膏用。

3《中藥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

1治產後血運,狂言失志:紫礦一兩。為末,酒服二錢匕。(《徐氏家傳方》)

2治血崩:紫礦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紫礦散。)

3治齒縫出血:紫礦、乳香、麝香、白礬等分。為末,摻之,水漱。(《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1《本經縫原》:紫礦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臟邪氣,金瘡崩漏,破積血,生肌止痛。今人專治痘瘡,有活血起脹之功,無鹹寒作瀉之患,其功倍於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實非紫草同類也。

2《痘學真傳》:紫草茸,發痘。每遇血熱毒壅,失血煩悶,頂陷不起,瘡疔腫脹,於清解藥中,研加四、五,無不效,惜乎方書不載,不敢擅增本草。近見《神應心書》獨標紫草茸色淡紅,出烏思藏,著大樹枝上,如白蠟,其價如千金,不特發痘,用酒調服一二錢,能治諸腫毒惡瘡。又雲,順手擂一錢酒下,力能催生。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