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本經逢原》。
1.《唐本草》:紫礦,紫色如膠。雲蟻於海畔樹籐皮中為之。樹名渴廩,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吳錄》謂之赤膠。
2.《綱目》:紫礦,乃細蟲如蟻虱緣樹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樹上小蟲造白蠟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
【拼音名】Zǐ Cǎo Ronɡ
【英文名】Shellac, Lac
【別名】赤膠、 紫鉚、紫礦、 紫梗、紫膠、蟲膠、
【來源】
藥材基源:為膠蚧科動物紫膠蟲在樹枝上所分泌的乾燥膠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ccifer lacca Kerr.
采收和儲藏:傷腦筋刀紫膠剝下,除去雜質,平攤放在陰涼通風地方,厚度不超過15cm。要經常翻動,使之乾燥不結塊。
【原形態】紫膠蟲,雌蟲身體為不規則的圓球狀,紫色,深藏於膠質中。表面有3個突起;其1為肛門;另2個為中胸氣門,周圍環繞有絲狀蠟質。肛門四周有肛門環和肛門棘包圍。雄蟲體小,分有翅和無翅兩型。有翅型體長1mm,寬0.4mm,紫紅色。翅膜質。復部8節,腹端著生一角質化的陰莖鞘,兩側各具一根白蠟絲。無翅型體長2-3mm。觸角1對,細長,向前伸。足3對,細弱,呈淺黃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害生於鈍葉黃檀、秧青、三葉豆、泡火繩、酸香、大順榕、小葉榕等樹上,吸取樹液,並分泌膠質覆獸體外。雄蟲泌膠量很少,主要依靠雌蟲泌膠。
資源分佈:分佈於台灣、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半圓柱狀,長短寬狹不一、長3-10cm,寬1-1.5cm。紫褐色或紫紅色,表面凹凸不平,有皺紋及小蟲眼孔隙,附著於樹枝處呈凹溝狀,邊緣鈍圓。質硬而脆,可折斷。斷面有平行排列的長圓形或圓形蟲窩,內有和卵形或圓形蟲屍,褐色或暗紅色。氣微臭,味淡。遇熱則軟化而發粘。
【化學成份】棒狀蟲膠含樹脂70%-80%,蠟6%-7%,色素4%-8%。蟲膠樹脂可分硬、軟兩種,硬樹脂占70%,其中純蟲膠樹脂占10%。由於蟲膠樹脂易聚合,故每分子蟲膠樹脂主要由4分子匝烯酸,即由3他子紫草茸醇酸(jalaric acid)或表蟲膠酸(epishellolic acid)和1分子紫草茸酸(laccjialaric acid)或表紫草茸蟲膠酸(epilaqccishellolic acid)和4分子油桐酸(aleuritic acid)所組成的多酯,也有含3分子或5分子萜烯酸的。軟樹脂他離得四種純的萜烯酸,即紫草茸酸酯(laccijalaric ester),紫草茸醇酸酯(jalaric ester)Ⅰ,紫草茸酸酯Ⅱ和紫草茸醇酸酯Ⅱ。後兩者為供生產硬樹脂的原料。色素主要含蟲膠紅酸(laccaic acid)A1、A2(熔點>300°)、B、C、D及蟲膠紅素(erythrolaccin)。蠟為二十五醇、三十二醇與二十酸、三十二酸所組成的酯。
【炮製】《雷公 炮炙論》:俗使,先研作粉,重篩過……現行,取原藥材,除除梗及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成小塊。
【性味】味甘;鹹;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主治麻疹、斑疹不透;月經過多;崩漏;瘡瘍;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研末,1.5-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膏塗敷。
【注意】孕婦慎服。
【附方】1治產後血運,狂言失志: 紫礦一兩。為末,酒服二錢匕。 (《徐氏家傳方》)2治血崩:紫礦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紫礦散)3治齒縫出血: 紫礦、乳香、麝香、白礬等分。為末,摻之,水漱。 (《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紫礦即紫草茸。古方治五臟邪氣,金瘡崩漏,被積血,生肌止痛。今人專治痘瘡,有活血起脹之功,無鹹寒作瀉之患,其功倍於紫草,故以紫草茸呼之,實非紫草同類也。
2.《痘學真傳》:紫草茸,發痘。每遇血熱毒壅,失血煩悶,頂陷不起,瘡疔腫脹,於清解藥中,研加四、五分,無不效,惜乎方書不載,不敢擅增本草。近見《神應心書》獨標紫草茸色談紅,出烏思藏,著大樹枝上,如白蠟,其價如千金,不特發痘,用酒調服一二錢,能治諸腫毒惡瘡。又雲,順手擂一錢酒下,力能催生。
3.《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心痛,破積血,金創生肉。
4.《海藥本草》:治濕癢瘡疥,宜入膏用。
5.《中藥志》:治斑疹不透,麻疹不出。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