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方]
1、寒 證
岳美中:延年半夏湯,《古今錄驗》方,載於《外台秘要》。日本醫家對此方頗有研究,《漢法醫典》中即收錄本方。其臨床應用指征:1凡見胃部時有劇烈之疼痛者,且疼痛往往波及於左側胸部及肩胛部;2凡見患者喜屈其上體抵壓疼痛之部位,以冀圖減輕疼痛者;3疼痛時發時止者;4多噯氣欠伸,嘔吐後疼痛可緩解者,均可投用本方。
半夏12克 檳榔6克 桔梗3克 枳實3克 前胡6克 鱉甲9克 人參3克 吳茱萸3克 生薑3克
水煎溫服,可獲神效。
回憶早年曾治40歲一男性胃脘痛患者,每一發作,遍地翻滾,嘔吐不止,疼痛難忍,脈弦細而緊,遇怒更甚,多方醫治無效,經用本方數劑而愈。
--《岳美中醫話集》
吳伯平:寒氣凝阻,胃痛驟發,痛勢較劇,喜熱貿,喜熱飲,宜用厚樸溫中湯。
厚樸30克 乾薑21克 陳皮30克 赤茯菩 草豆蔻 木香 炙甘草各15克
共為粗末。每服15克,加生薑3片,水煎服。
--《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孫鹹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臨床驗證及實驗室研究,其病機主要是虛寒瘀,擬方益中活血湯,已治療300多例,治癒率在75%,總有效率在95%。
黃芪30克 肉桂8克 吳茱萸10克 丹參15克 乳沒各8克 生蒲黃15克 三稜10克 莪術10克 川芎12克 烏藥10克
--《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2、熱 證
張震夏:胃脘時痛,嘈雜納少,口乾欲飲,五心煩熱,舌尖紅,脈細數。
麥冬12克 南沙參12克 川石斛12克 半夏4.5克 炒川楝9克 太子參12克 玉竹9克 竹茹12克 白殘花9克水煎服。
--《名老中醫醫話》
朱小南:治頑固性胃脘痛方地丁散,為先君手訂的家傳方之一,臨床上用於肝部化火傷津而久年未癒的胃脘痛有確效。
公丁香2.4克 鮮生地30克 白朮4.5克 陳皮6克 姜川連2.4克 厚樸花4.5克 黨參1.8克 麥冬4.5克 五味子2.4克 烏梅3克 甘草節2.4克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3、虛 證
宋善安:榮胃散對恢復胃粘膜而防止惡性病變有明顯效果,且藥力平和持久,故可適用於各型胃炎的治療用藥及輔助用藥。
西洋參60克 金釵石斛60克 白木耳60克 香蘑菇60克 靈芝60克
共為細末,裝入膠囊。每日3次,每次3~4粒。
--《千家妙方》上冊
4、實 證
萬潛齋:家秘祛痛散,治諸般心氣痛,或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瘡,及婦人血氣刺痛,此方屢用,無不神效。
青皮 五靈脂 川楝子 穿山甲 大茴香各3.6克 良姜(香油炒) 元胡索 沒藥 檳榔各4.5克 沉香3克 木香3.6克(2味不見火研) 砂仁少許
上咀,用木鱉子仁3.6克,同前藥炒令焦燥,去木鱉仁不用,共為細末。每服6克,加鹽一星,用酒或滾水送下。此散加入七制或九制香附末6克更妙。
--《壽世新編》
虞持:祖傳方加味枳術丸,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及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症,其效如神。
白朮90克 枳實(麩炒黃色) 蒼朮(米泔浸二宿,焙) 豬苓(去黑皮) 麥芽面(炒黃色) 神曲(微炒黃色) 半夏(湯泡透)各30克 澤瀉(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黃連(陳壁土炒,去土) 白螺螄殼(鍛)各2l克 縮砂仁 草豆蔻黃芩(陳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萊服子(炒) 干生薑各15克 陳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 瓜蔞子 厚樸(薑汁制,炒) 檳榔各9克 木香 甘草各6克
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15克,熱月7.5克;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15克;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30克、鍛牡蠣15克。 上為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70~100丸,清米飲送下。
--《醫學正傳》卷四
王建勳:治胃痛實證,脘痛而大便不暢,腹痛拒按、少腹堅滿,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苔白脈實。
熟軍咀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焦檳榔6克 厚樸6克 雞內金6克 炒枳殼10克 青皮6克 木香6克 女貞子10克
--《北京市老中醫經驗選編》
[食療方]
趙學敏:蓮花肚,治脾寒而痛,痛在心之下左右也。(寒證)
肚子1個 蓮肉30克 紅棗30克 肉桂3克 小茴香9克 白糯米30克
將肚子洗去穢氣,入藥煮爛,1次頓食,蘸甜醬、醬油食之;如未飽,再用飯壓之,而痛如失。肚子入藥之後,必須用麻線將口外紮緊,清水煮之。
--《串雅外編》卷三
陳修園:黑棗胡椒散,治心口胃脘痛。用大黑棗去核,每個中間入胡椒7粒,仍將棗包好,炭火上假黑存性,研末。每服1.2克,陳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寒證)
--《醫學從眾錄》卷三
忽思慧:蓽茇粥,治脾胃虛弱,心腹冷氣絞痛,妨悶不能食。(寒證)
蓽茇30克 胡椒30克 肉桂15克
上3味為末。每用9克,水3大碗,入豉10克,同煮令熟,去滓,下米60克作粥,空腹食之。
--《飲膳正要》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