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

【出處】《本經》

【拼音名】Zhī Zi

【別名】木丹(《本經》),鮮支(《上林賦》),卮子(《漢書》孟康注),支子(《本草經集注》),越桃(《別錄》),山梔子(《藥性論》),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黃雞子(《廣西中藥志》),黃荑子(《閩東本草》),黃梔子(《江蘇藥材志》)。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10月間果實成熟果皮雖黃色時採摘,除去果柄及雜質,曬乾或烘乾。亦可將果實放入沸水(略加明礬)中燙,或放入蒸籠內蒸半小時,取出,曬乾。

【原形態】

山梔(《藥性論》),又名:林蘭(《謝康樂集》)。

常綠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細毛。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全緣,兩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葉膜質,基部合成一鞘。花單生於枝端或葉腋,大形,白色,極香;花梗極短,常有稜;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旋捲,高腳杯狀,花冠管狹圓柱形,長約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狀長圓形;雄蕊6,著生花冠喉部,花絲極短或缺,花藥線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頭棒狀。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有翅狀縱梭5~8條,長2.5~4.5厘米,黃色,果頂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梔子花根)、葉(桅子葉)、花(梔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常生於低山溫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溝旁、路邊。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台灣等地。主產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雲南、貴州、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河南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稜。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內有多數種子,粘結成團。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氣微,味淡微酸。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

【化學成份】含黃酮類梔子素、果膠、鞣質、藏紅花素、藏紅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種具環臭蟻醛結構的甙:梔子甙、去羥梔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龍膽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梔甙。

【藥理作用】

1利膽作用

梔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於家兔,15~30分鐘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1小時以上。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後,膽汁分泌量增加。梔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後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藥後20及40分鐘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家兔總輸膽管結紮後,口服梔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藥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紮後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服用適量藥物以後結紮,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桅子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後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後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在總膽管結紮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 ,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梔子可用於膽道炎症引起的黃疸。

2鎮靜、降壓作用

小白鼠皮下注射梔子流浸膏,使自發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鬆弛,並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梔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3抗微生物作用

梔子水漫液在試臂內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製作用。

4其他作用

梔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去羥梔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製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癒合。

【毒性】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為31.79克/公斤,與鎮靜有效量比較,安全指數較小。

【炮製】

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山梔仁:取淨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山桅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性味】

苦,寒。

1《本經》:味苦,寒。

2《別錄》:大寒,無毒。

3《醫林纂要》:苦酸,寒。

【歸經】

入心、肝、肺、胃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

3《藥品化義》: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1《本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齇鼻,白癩,赤癩,瘡瘍。

2《本草經集注》:解躑躅毒。

3《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4《藥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痛。

5《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6《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7《藥類法象》:治心煩懊惱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8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8《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十《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薑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脾虛便溏者忌服。

1《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附方】

1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惱: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櫃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2治傷寒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

3治傷寒身黃發熱:肥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4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5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6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7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梔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藥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8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梔子湯)

9治目赤:取山梔七枚,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聖濟總錄》梔子湯)

十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汁飲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⑿治肺風鼻赤酒齇: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並血痢:山梔子仁四七枚。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梔子仁湯)

⒁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細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梔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塗之。(《瀕湖集簡方》)

⒄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⒅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⒆治瘡瘍腫痛:山梔、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籐適量,搗爛,敷患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