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Zhu Li
【別名】竹汁(《本經》),淡竹瀝(《別錄》),竹油(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竹茹條。
【生境分佈】大部分地區均產。
【製法】取鮮竹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性狀】為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者為仕。
【性味】
甘苦,寒。
1《別錄》:大寒。
2《綱目》:甘,大寒,無毒。
3《藥品化義》:味甘淡,性涼。
4《本草從新》:甘苦,寒,滑。
【歸經】
入心、胃經,
1《藥品化義》:入肺、胃二經。
2《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功能主治】
清熱滑痰,鎮驚利竅。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1《別錄》:療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綱目》末句下有』消渴勞復』)。
2《藥性論》:治卒中風失音不語。
3《本草拾遺》:久渴心煩。
4《綱目》: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
5《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6《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內服:沖服,1~2兩;入丸劑或熬膏。
【注意】
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1《綱目》:薑汁為之使。
2《本草經疏》:寒痰濕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3《本草備要》: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
【附方】
1治中風口噤不知人:淡竹瀝一升服。(《千金方》)
2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瀝湯)
3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日愈。(《肘後方》)
4治產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梅師集驗方》)
5主妊娠恆若煩悶,此名子煩: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時時服竹瀝。(《梅師集驗方》竹瀝湯)
6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加生薑汁三匙,膽星末五分,牛黃二厘調服。(《全幼心鑒》)
7治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8治乙腦、流腦高熱,嘔吐:竹瀝代茶飲。(江西《中草藥學》)
9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十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⑿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⒀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時時點之。(《簡便單方》)
【備註】據文獻記載,除淡竹瀝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瀝、慈竹瀝等。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