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鱒魚,處處有之。狀似鍕而小,赤脈貫瞳,身圓而長,鱗細於鮮,青質赤章。好食螺蚌,善於遁網。
【拼音名】鱒 Yu
【英文名】Trout
【別名】鮅、赤眼魚、紅目鱒、紅眼棒、紅眼魚、醉角眼、野草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赤眼鱒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骨髒,洗淨鮮用。
【原形態】赤眼鱒,體長,略呈圓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外形似草魚。頭呈圓錐形,吻鈍,口端位,口端位,呈弧形。上頜兩側有兩對短小的須,下嚥齒呈圓形,側線鱗45(6-7)/(3-V)48。背鰭3,7-8,無硬刺。胸鰭1,14-15。臀鰭3,7-8。體背深灰色,腹部淡黃色。體側及背部每一鱗片基部有黑色斑,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黑色,其他各鰭灰白。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為雜食性魚類。
資源分佈: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西自四川,東到江浙一帶的江河與湖泊,均有分佈。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胃經
【功能主治】暖胃和中;止瀉。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虛寒洩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注意】患瘡瘍疥癬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