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Zōnɡ Lǘ Zǐ
【別名】敗棕子(《藥材學》),棕樹果(《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成熟果實。霜降前後待果皮現青黑色時采收,曬乾。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棕櫚皮條。
【性狀】乾燥果實呈腎形,長7~9毫米,短徑5~7毫米。表面深灰棕色或灰黃色,有網狀皺紋,有時剝落,內部較平滑,在腎形的凹陷處可見短小的果柄,或圓形的果柄殘痕。質堅硬。剝去果皮及種皮後,可見兩片肥厚的棕色胚乳。氣無,味淡。
【化學成份】種子殼含花白甙。
【性味】
苦,平。
1《嘉祐本草》:平,無毒。
2《本草蒙筌》:味苦澀,氣平,無毒。
3《雲南中草藥》:苦澀,溫。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養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附方】治高血壓,多夢遺精:棕樹果二錢至一兩。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