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魚

【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

1.《開寶本草》:鰓魚食泥,與百藥無忌。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

2.《綱目》:鰓魚,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餘,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

【拼音名】Zī Yu

【英文名】Striped mullet

【別名】子魚、白眼、梭魚、烏鯔、黑耳鯔、烏仔魚、犬魚、知魚、脂魚、烏頭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鯔科動物鯔魚及近緣多種動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gil cephal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原形態】鯔魚,體粗壯,呈圓筒形,後部側扁。一般體長40-50cm。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略凸,向腹面傾余。吻寬短。眼大,脂眼瞼發達,妝間隔寬闊平坦。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一凸起,閉合時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齒。鰓孔大,鰓耙(53-75)+(65-90),細密。圓鱗大,除吻部外皆被鱗。側線不明顯,體側縱列鱗36-43,橫列鱗14-15,背鰭兩個,分離,第1背鰭IV,起點位於體背中部。第2背鰭I-8,上緣微凹。臀鰭III-8,與第2背鰭同形。胸鰭16-17,位高。腹鰭I-5,鰭間有一三角形瓣狀大鱗。尾鰭大,叉形,後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體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腹部白色,各鰭灰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交界處,有時亦上溯至淡水江河中食性廣,以浮游物物、底棲生物及泥土中硅藻等有機質為食。生殖季節為3-4月間,懷卵量為320萬-480萬顆,產外部設備 於近河口淺海。卵浮性,逕0.7-1mm,有油球1個。

資源分佈:我國沿海均有分佈。因生長迅速,現已為港養良好養殖種類。

【化學成份】

全魚含蛋白質,脂肪,硫胺素(thiamine),核黃素(riboflavine0,煙酸(nicotinic acid)及鈣、磷、鐵。

肌肉含糖原,清蛋白(albumin),肌酸(creatine),肌酸酐(creatinine),組胺(histamine),組氨酸脫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肌動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lecithine),維生素B6,色氨酸(tryptophane),賴氨酸(lysine)等多種氨基酸。

鮮肝含維生素B12,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過氧化氫酶(catalase)。膽汁的主要成分為牛磺鵝去氧膽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

卵脂含少量1-烯基二脂酰甘油(alk-1-enyl diglyceride),烷基二脂酰甘油(alkyldiglyceride),卵油萌芽酯含多不飽和醇,酸有C(16:0)、C(18:1)、C(18:2)C(18:3)、C(26-40)酸等。腦垂體含類催乳激素物質(prolactinlike hormone)促黑素細胞因子(melanocyte stimusating factor)脂類飽和脂肪酸以C(16:0)、C(18:0)為主,不飽和脂肪酸以C(16:0)、C(18:2)、C(18:3)、C(20:5)、C(22:6)為主,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含量高。

腎含皮質醇(cortsol),可的松(cortisone)。

皮及鱗含脯氨酸(proline),羥基脯氨酸(hydroxyproline),胡蘿蔔素類:玉米黃質(zeaxanthin),葉黃素(lutein),胡蘿蔔二醇(tunaxanthin),β-胡蘿蔔素(β-carotene),硅藻黃質(diadoxanthin),梳黃質(cynthiaxanthin),隱黃質(cryptoxanthin),異隱黃質(isocryptoxanthin)等。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開胃消食;散瘀止痛。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百日咳;產後瘀血;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0-120g。

【注意】疾病初癒者慎服。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主開胃,通利五臟,久食令人肥健。

2. 婉可成《食物本草》:助脾氣,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氣力,溫中下氣。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