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丸--《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權方
【處方】茯苓,白朮,椒目各30克,木防己,葶藶,澤瀉各38克,甘遂80克,赤小豆,前胡,芫花,桂心各15克,芒消50克(別研)。
【製法】上十二味,研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每次5丸,用蜜湯送下,每日一次。稍加,以知為度。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權方
茯苓丸--《普濟本事方》卷二
【處方】辰砂,石菖蒲(去須,洗),人參(去蘆),遠志(去心,洗,銼,炒令黃色),茯神(去木),真鐵粉,半夏曲,南星(牛膽制)各等分。
【製法】上為細末,生薑120克搗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梧桐子大,別用硃砂為衣,陰乾。
【功能主治】安神定心。治驚恐心悸。
【用法用量】每服10粒,加至30粒,夜臥生薑湯下。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二
茯苓丸--《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處方】赤茯苓,人參,桂心,乾薑,半夏(泡洗七次,炒黃),橘紅各30克,白朮,葛根,甘草,枳殼各60克。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妊娠惡阻,心中煩悶,頭目暈重,惡聞食氣,嘔吐痰涎,胸腹痞悶,四肢重弱。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飲下,一日三次。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茯苓丸--《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處方】茯苓 黃連 花粉 熟地 覆盆子 萆薢 人參 元參 石斛 蛇床子 雞肫皮
【製法】上藥研細,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治消中後,腿漸細,將成腎消者。
【用法用量】每次6~9克,磁石湯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茯苓丸--《楊氏家藏方》卷八
【處方】白茯苓(去皮)3兩,菟絲子5兩(酒浸1宿,別搗,焙乾),龍齒2兩,益智(去殼)2兩,破故紙(炒)2兩,遠志(去心)2兩,人參(去蘆頭)2兩,石菖蒲2兩。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養血氣,蠲除風冷。主治真元氣弱,榮衛俱虛,精滑不固,神氣消耗。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食前煎燈心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茯苓丸--《本事》卷二
【處方】辰砂(水飛)、石菖蒲(去須,洗)、人參(去蘆)、遠志(去心,洗,銼,炒令黃色)、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真鐵粉、半夏曲、南星(羊膽制)各等分。
【製法】上為細末,生薑4兩,取汁,和水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別用硃砂為衣,干之。
【功能主治】安神鎮心,消風痰,止頭眩。主治驚悸。風歷年歲,或歌或笑或哭,言語無所不及。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加至30丸,夜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辰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石菖蒲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遠志氣味辛微溫,入心腎;茯神氣味甘平,入心,茯苓氣味同而淡滲,入脾胃;真鐵粉氣味鹹平,入肝;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胃;陳膽星氣味苦寒,入手少陰、足厥陰;生薑為引。即同治上心疾不用辛溫峻利之品者,欲其專行手少陰、足厥陰二經,使得安神定心,不使藥性之勝脾胃也。
【摘錄】《本事》卷二
茯苓丸--《雞峰》卷十一
【處方】遠志3兩,甘草3兩,茯苓3兩,麥門冬3兩,人參3兩,當歸3兩,白朮3兩,澤瀉3兩,獨活3兩,菖蒲3兩,薯蕷1兩,阿膠1兩,乾薑4兩,干地黃5兩,桂3兩。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安定心神。主治虛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不知稍增至50丸,末食溫酒送下。大虛,身體冷,少津液,加鐘乳3兩。
【摘錄】《雞峰》卷十一
茯苓丸--《雞峰》卷九
【處方】茯苓1兩,吳茱萸3兩。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飲濕。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雞峰》卷九
茯苓丸--《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孔氏家傳》
【處方】白茯苓5分,黃連1兩,阿膠(炒)3分。
【製法】上為末,以燒粟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分利水道。主治小兒久新瀉利,不問冷熱。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粟米飲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孔氏家傳》
茯苓丸--《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茯苓1兩,黃芩1兩,五味子半兩,半夏(湯洗7遍;切,薑汁浸,焙)3分,橘皮(洗)1兩,桔梗半兩。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咳,大便堅,從腹上至頭發熱,脈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後米飲送下。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茯苓丸--《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
【處方】茯苓1兩,黃連1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哺乳。
【用法用量】飲送下。量加。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
茯苓丸--《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
【別名】茯苓煎
【處方】茯苓4分,白朮4分,椒目4分,木防己5分,葶藶5分,澤瀉5分,甘遂11分,赤小豆2分,前胡2分,芫花2分,桂心2分,芒消7分(別研)。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腫。支飲上氣,黃疸及腳氣、消渴後成石水,腹脅堅脹,足脛浮腫,上氣不得臥,口乾,頸脈動,腹脹間冷,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茯苓煎(《雞峰》卷十九)。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丸中芫花、甘遂、葶藶、芒消、椒目、防己兼走二便;佐以茯苓、白朮、桂心、澤瀉、前胡、赤小豆利水下氣之味,深得峻藥緩攻之妙。
【摘錄】《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
茯苓丸--《普濟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處方】赤茯苓4兩,黃芩2兩。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四肢發熱,逢風如炙如焚,此由陰陽氣不調,陰氣虛,陽氣盛,以水少木能滅盛火,陽獨活於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茯苓丸--《聖惠》卷三十
【處方】白茯苓1兩,牡荊子半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黃耆1兩(銼),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薯蕷1兩,巴戟1兩,石長生3分,桂心1兩,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為末),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牡蠣1兩(燒為粉),山茱萸1兩,熟干地黃1兩,澤瀉3分,石斛1兩半(去根,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人參1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羌活3分,當歸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豐盛體骨,光澤肌膚。主治虛勞痿痺,手足厥冷,精氣虛乏,骨節疼痛,頭眩吐逆,腰脊強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聖惠》卷三十
茯苓丸--方出《古今錄驗》引陳明方(見《外台》卷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十四
【處方】茯神1兩半,牛黃5銖,菖蒲2分,遠志(去心)2分,茯苓2分,人參3兩。
【製法】先將5味為細末,然後入牛黃同研,再羅,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驚恐,志意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恐懼,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愈暮發,甚則狂眩。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食後良久及夜臥時服。
【注意】忌醋物、羊肉、餳。
【摘錄】方出《古今錄驗》引陳明方(見《外台》卷十五),名見《聖濟總錄》卷十四
茯苓丸--《遵生八箋》卷六
【處方】茯苓1兩,山藥1兩,肉桂1兩,山茱萸1兩,巴戟1兩,白朮1兩,牛膝1兩,菟絲子1兩,乾薑3錢,細辛3錢,防風3錢,柏子仁3錢,澤瀉3錢,牡丹皮3錢,附子(童便煮3次,1兩1個)。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五勞七傷,兩目迎風淚出,頭風項強,回轉不得,心腹脹滿,上連胸脅,下引腰背,表裡徹痛,喘息不得,飲食咳逆,面黃痿瘦,小便淋瀝,陰痿不起,臨爐不舉,足腫腹痛,五心煩熱,身背浮腫,盜汗不絕,四肢拘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