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與藥引

《辭源》云:「中醫開完處方,末尾加一兩味藥作為藥引,又叫引子。」可見中醫臨證處方後每多涉及藥引一事,藥引者必與主方療效一致,同氣相求,可增加臨床療效,故尤在涇說:「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則不通病所。」清代,張睿曾作《藥引論》專篇,指出「古人用湯,必須置引」。可見藥引在臨床之常用,《串雅內編》指出:「外感蔥白湯下,內傷米湯下,痰病薑湯下,火病白水下,余可類推」,有者甚至一方數引,隨證應用,其在處方中的作用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古今湯方何止千萬,加之歷代醫家各有發揮,以致藥引無窮。藥引之用臨床最常見者如生薑、大棗、黃酒、童便、蔥白、飴糖、冰糖、粳米、核桃仁、豬蹄等。如桂枝湯用姜棗為引,配合主藥以調和營衛;生化湯以黃酒、童便為引,增加祛瘀生新之力;外感風寒解表藥用生薑、蔥白以增加解表發汗之功;補益劑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也常配伍生薑、大棗以助益氣之效;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引以溫養脾胃;益胃湯用冰糖以圖酸甘化陰;《傅青主女科》通乳丹用豬蹄為引以通乳汁,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藥引」並非完全等同於「引經藥」或「調和藥」。「引經藥」乃「引經報使」之意,《本草綱目》載有:「十二經引經藥」,而「調和藥」則意在緩和主藥之峻烈,常作為使藥應用,如甘草調和諸藥。「藥引子」有時有引經之意,也可用於調和諸藥,有的則具有矯味的作用。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