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德的精髓與名醫觀點

據《中國醫學史》載,我國歷代名醫輩出,他們不僅具有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們借鑒與傚法。茲舉例簡介如下。


一、中醫醫德精髓

1、鑽研技術,精益求精。

明代名醫徐春圃說:「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不淺)。」縱觀我國歷代卓有成就的醫學家,無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的。他們畢生勤勤懇懇,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終於取得了學術上的輝煌成就,羸得了後世的無限景仰。例如東漢張仲景,年輕時曾從張伯祖學醫,由於他勤奮好學,醫術「精於伯祖」。他生當戰亂頻繁、疾疫流行的東漢末年,生靈塗炭,死亡載道,他的家族兩百多人,不到10年,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他目睹這種慘狀,於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精心研究古典醫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提高,撰成《傷寒雜病論》16卷,創立「辨證論治」的綱領,成為中國醫籍的經典,他被後人尊之為「醫聖」。又如唐代孫思邈,幼時多病,從少年時便酷愛醫學,直到白髮蒼蒼垂暮之年,仍然手不釋卷。他活了一百多歲,多次拒絕隋唐兩代朝庭的聘請,長期在民間行醫,一生「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30卷。過了30年之後,年已百歲,不顧年邁,猶恐滄海遺珠,又繼續旁搜博采,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30卷,以與《千金要方》相輔相成,二書合稱《千金方》,是傳世不朽的醫學巨著,他被後人尊之為「藥王」。又如明代李時珍,三代業醫,家學淵源,博學多材,熱愛醫學,他曾自我介紹說:「幼多羸疾,……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他以學習為樂,讀書猶如吃甘蔗飴糖一樣甜,他鑒於歷代本草書訛誤和缺漏不少,因此下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著作。從34歲開始,「歲歷30稔,書參800餘家,稿凡3易」,終於在60歲時編成了《本草綱目》這部舉世聞名的藥學巨著,郭沫若稱其為「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

2、對待病人,認真負責。

醫為仁術,濟世為懷,病家延請,有求必應,治病救人,認真負責,這是我國歷代名醫的優良傳統。醫生對任何病人都要無微不至地關心、體貼和愛護,視他們如親人。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一文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醫生還要急病人所急,有請必往。元代朱丹溪醫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僕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遇危重病人,要積極搶救,例如戰國時名醫扁鵲(秦越人),是一位民間醫生,周遊列國,一日,路過虢國,遇虢太子突然發病,昏迷半日不醒,眾醫束手無策,虢君請扁鵲入視,扁鵲通過詳細認真的檢查,對虢君說:「若太子者,所謂『屍蹶』者也,太子未死也。」乃使他的學生外施針灸、砭石,內服湯藥,經過搶救,終於轉危為安。中醫治病,重視整體,強調辨證,醫生臨床,望、聞、問、切四診必須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張「先議病,後用藥」,立「與門人定議病式」,充分體現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責的庸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他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3、心存濟世,不圖酬報。

   扶貧濟困,施醫贈藥,也是我國歷代名醫的優良傳統。例如三國時名醫董奉,籍福建,僑居廬山,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民間醫生,他為人治病,不收診金,凡重病患者,治癒後,在其房前屋後種植杏樹5株,輕病者種1株,作為酬謝。數年之後,種杏10餘萬株,郁然成林。杏熟易谷,用以救濟貧苦病人。後世「杏林春暖」,「譽滿杏林」,傳為醫林佳話。又如唐代名醫沈應善,江西新建人,精醫術,有仁心,遇有疫疾流行時,則購儲藥物,在其宅旁構築一捨,收留病人,醫藥費和伙食費一概不收。對待病人,來者不拒,「既來之,則安之」,因命其捨為「來安堂」。又如清代名醫張明征,江西婺源人,曾供職太醫院,後回籍開業,曾在途中遇一貧苦無告者患痢甚劇,視之惻然,令僕負至其家,服藥調治,月餘痊癒,仍給資遣其回家,臨走時亦不問他的姓名和住址,時人稱頌其「視天下猶一家,救路人若骨肉」。醫術是仁術,學醫的目的是為治病救人,而不是為發財致富。李東垣晚年收羅天益為徒,第一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問他:「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即問你來學醫,目的是為賺錢圖利,還是為傳道濟世?天益答道「亦傳道耳」,是為了傳道濟世。當即收他為徒,後來羅亦為名醫。可見我國古代名醫對學生的學醫動機,道德品質,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二、名醫論醫德

1、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之膏肓也。(孫思貌論大醫精誠)

2、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乃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3、屢用屢驗而心有所得,不篡集以補報天地,公於人人者,亦欺也,欺則天良日以蔽塞,而醫道終失;不欺則良知日益發揚,而醫道愈昌。(李挺醫學入門)

4、吾道中有等無行之徒,專一誇己之長,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問疾痾,惟毀前醫之過,以駭患者,設使前醫用藥儘是,何復他求;蓋為一時或有所偏,未能奏效,豈可概將前藥為庸耶。(龔廷賢萬病回春)

5、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撥之。(陳實功醫家五戒十要)

6、故為醫無才、無學、無識不可也,為醫而恃才、恃學、恃識亦不可也。必也平心以察之,虛心以應之,庶乎其也夫。(回春錄序)

7、醫家誤、強識病,病不識時莫識病,謙恭退位讓賢能,務俾他人全性命。醫家誤,不克己,見人開口便不喜,豈芻蕘有一能,何況同人說道理。(程鍾齡醫學心悟)

我國古代名醫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成為醫界之楷模。雖然他們已經逝去很多年,但是關於他們的醫德故事仍然代代流傳,生生不息。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