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製劑–栓劑

(1)栓劑的定義、種類及規格

栓劑亦稱坐藥或塞藥,是由藥物和基質混合製成,專供納入肛門、陰道等腔道的一種固體劑型,其形狀與重量因施用於不同的腔道而異。栓劑在常溫下為固體,納入人體腔道後,在體溫時能迅速軟化熔融或溶解,並易與分泌液混合,逐漸釋放藥效而產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栓劑為古老劑型之一,在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伊伯氏紙草本》中即有記載。中國使用栓劑也有悠久的歷史,《史記·倉公列傳》有類似栓劑的早期記載,後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載有蜜煎導方,就是用於通便的肛門栓;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有用半夏和水為丸納入鼻中的鼻用栓劑和用巴豆鵝脂製成的耳用栓劑等;其他如《千金方》、《證治準繩》等亦載有類似栓劑的制備與應用。

栓劑應用的歷史已很悠久,但都認為是局部用藥起局部作用的。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逐漸發現栓劑不僅能起局部作用,而且還可以通過直腸等吸收起全身作用,以治療各種疾病。由於新基質的不斷出現和使用機械大量生產,以及應用新型的單個密封包裝技術等,近幾十年來國內外栓劑生產的品種和數量顯著增加,中藥栓劑不斷湧現,有關栓劑的研究報道也日益增多,這種劑型又重新被重視起來了。

栓劑的種類按其作用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腔道起局部作用的,如起滑潤、收斂、抗菌消炎、殺蟲、止癢、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蛇黃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另一種是主藥由腔道吸收至血液起全身作用,如起鎮痛、鎮靜、興奮、擴張支氣管和血管、抗菌等作用,例如嗎啡栓、苯巴比妥鈉栓及氨哮素栓等。所以栓劑給藥除治療局部疾病外,也是起全身作用的重要途徑之一。

栓劑按其應用部位可分肛門栓與陰道栓兩種,其形狀和大小也各不相同。肛門栓的形狀有圓錐形、圓柱形、魚雷形等,此形狀的栓劑塞入肛門後,由於括約肌的收縮容易壓入直腸內。陰道栓,亦稱陰道彈劑,其形狀有球形、卵形、鴨嘴形等。其中以鴨嘴形較好,因相同重量的栓劑,鴨嘴形的表面積較大。

以上所述栓劑的重量均按可可豆油(或香果脂)為基質製成而言,若基質比重不同,栓劑重量亦不同。如以甘油明膠為基質製成的栓劑,一般比用可可豆油製成者約重50%,比用聚乙二醇製成者約重25%。

近年陰道栓應用減少,漸為陰道用片劑或膠囊劑所代用。以膠囊劑陰道或直腸給藥,塞入前先用水潤濕,但不能很快溶解以及有刺激性的藥物不宜用膠囊劑給藥。

優良的栓劑應具有一定的重量和含有一定的藥物;要有一定的硬度和韌性,冷時需堅實以便於引入腔道,引入腔道後應具有一定的液化時間,且無刺激性。

(2)栓劑的作用:

栓劑腔道給藥作為直腸和陰道用藥已有千百年歷史,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逐漸認識到栓劑不僅限於局部作用。藥物通過直腸吸收尚有全身作用,下面介紹述栓劑藥物全身作用特點。

1.栓劑給藥的特點 栓劑作全身治療與口服制劑比較,有如下特點:

1藥物不受胃腸pH或酶的破壞而失去活性;

2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可用直腸給藥,可免受刺激;

3藥物直腸吸收,不像口服藥物受肝臟首過作用破壞;

4直腸吸收比口服干擾因素少;

5對不能或者不願吞服片、丸及膠囊的病人,尤其是嬰兒和兒童可用此法給藥;

6對伴有嘔吐的患者的治療為一有效途徑。

栓劑給藥的主要缺點是使用不如口服方便;栓劑生產成本比片劑、膠囊劑高;生產效率低。

2.栓劑藥物吸收途徑與影響吸收因素

1吸收途徑:藥物口服給藥後,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在肝臟中代謝,這樣多數藥物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原有的作用強度。栓劑給藥時,藥物在直腸吸收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 過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進行代謝後再由肝臟進入大循環;另一條是通過直腸下靜脈和肛門靜脈,經骼內靜脈繞過肝臟進入下腔大靜脈,而進入大循環。

因此,栓劑納入肛門的深度愈靠近直腸下部,栓劑所含藥物在吸收時不經肝臟的量亦愈多,其部位應在距肛門2cm處。據報道,一般由直腸給藥約有50-70%不經肝臟而直接進入大循環。對於陰道附近的血管,幾乎均與大循環相連,所以施入陰道的藥物吸收速度也比較快,且因不經肝臟而作用也較強。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淋巴系統對直腸藥物的吸收幾乎與血液處於相同的地位。所以,直腸淋巴系統也是栓劑藥物吸收的一條途徑。

2直腸吸收與其他給藥途徑的比較:由於藥物種類不同,直腸吸收的情況不一樣。有人曾比較了幾種茶鹼衍生物制劑的吸收情況,如果提前30min直腸給藥,保留灌腸與靜脈注射給藥有相似的效果。而肛門栓劑的吸收速度較灌腸法為低,說明劑型與賦形劑及藥物性質的不同,對主藥的吸收有影響。

由於藥物種類不同,直腸吸收的情況亦有所不同。有些藥物如四環素等,人的直腸吸收率遠遠低於口服。林可黴素的直腸吸收率與口服者相近似,但採用溶液作灌腸劑要比用栓劑吸收效果好。

3影響直腸吸收的因素:藥物在直腸中的吸收過程極為錯綜複雜,其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今後需進一步研究。影響栓劑中藥物直腸吸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生理因素 結腸內容物:糞便充滿直腸時對栓劑中藥物吸收量要比無糞便時少,在無糞便存在的情況下,藥物有較大的機會接觸直腸和結腸的吸收表面,所以如期望得到理想的效果,可在應用栓劑以前先灌腸排便。其他情況如腹瀉、給腸梗塞以及組織脫水等均能影響藥物從直腸部位吸收的速率和程度。

pH及直腸液緩衝能力:直腸液基本上是中性而無緩衝能力,給藥的形式一般不受直腸環境的影響,而溶解的藥物卻能決定直腸的pH。弱酸、弱鹼比強酸、強鹼、強電離藥物更易吸收、分子型藥物易透過腸粘膜,而離子型藥物則不易透過。

藥物的理化性質因素,溶解度:據報道在直腸內脂溶性藥物容易吸收。而水溶性藥物同樣能通過微孔途徑而吸收。粒度:以未溶解狀態存在於栓劑中的藥物,其粒度大小能影響釋放、溶解及吸收。粒徑愈小、愈易溶解,吸收亦愈快。解離度:藥物的吸收與其解離常數有關。未解離的分子愈多。吸收愈快。酸性藥物中PKa在4以上的弱酸性藥物能迅速地吸收、PKa在3以下的吸收速度則較慢。鹼性藥物中pKa低於8.5的弱鹼性藥物吸收速度較快PKa在9~12之間的吸收速度很慢。說明未解離藥物易透過腸粘膜,而離子型藥物則不易透過。如水楊酸的吸收率隨pH上升而下降、象季銨鹽等完全電離的藥物亦不吸收。藥物從直腸的吸收符合一級速度過程,且屬被動擴散轉運機制。

基質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栓劑納入腔道後,首先必須使藥物從基質釋放出來,然後分散或溶解於分泌液中、才能在使用部位產生吸收或療效、藥物從基質釋放得快,則局部濃度大作用強;反之則作用持久而緩慢。但由於基質性質的不同,釋放藥物的速度也不同。

在油脂性基質的栓劑中所含的藥物如系水溶性並分散在基質中時,則藥物能很快釋放於分泌液中,出現的局部作用或吸收作用也較快。若油脂性基質所含的藥物系脂溶性的,則藥物須先從油相轉入本性分泌液中方能起作用,這種轉相與藥物在油和水兩相中的分配係數有關。如藥物的濃度低而且在油脂中的溶解度較大時則難以進入分泌液中,藥物的釋放受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亦比較遲緩。因此宜採用油/水分配係數適當小的藥物,既易轉移入分秘液中又易透過脂性膜。

水溶性基質中的藥物,主要借其親水性易溶解在分泌液中來釋放藥物。其藥物溶於水溶性基質中,因油/水分配係數小,故不易透過脂性膜,小分子藥物(4~10A0)可透過膜上微孔。

表面活性劑的作用:實驗證明表面活性劑能增加藥物的親水性,能加速藥物向分泌液中的轉入,因而有助於藥物的釋放。但表面活性劑的濃度不宜過高,否則能在分泌液中形成膠團等因素而使其吸收率下降;所以表面活性劑的用量必須適當,以免得到相反的效果。

3.栓劑中藥物的劑量 關於栓劑盼劑量,尚未有明確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認為至少相當於口服劑量,或為口服劑量的1.5~2倍;毒、劇藥物則不應超過口服劑量。但適宜的直腸給藥量以及栓劑的大小、形狀、基質的選擇,應根據藥物的理化性質(如物理狀態、溶解性及分配係數等)及基質的性質(如熔點、溶解性及表面活性)等而定。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