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還需道地加工

中藥材歷來講究地道(或道地)。例如四大懷藥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藥;浙八味的白朮、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參、麥冬、溫郁金;東北的人參、鹿茸、五味子、細辛、龍膽草;四川的黃連、烏梅、川貝、川芎;安徽的丹皮、木瓜;福建的澤瀉;新疆的麻黃、甘草;內蒙黃芪等。這些之所以被稱為地道藥材,除了產區的土質、氣候、環境因素外,更重要的一條是,採用了科學規範的加工方法與技術。地道的產區加上地道的加工技術才能形成地道的藥材。

當今,由於受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很多的藥材地道產區並沒有嚴格地按照傳統的加工技術加工,而是偷工減料,減少程序,濫用硫熏等手段,從而影響了藥材的品質,失去了道地藥材的價值。

筆者從多個產區瞭解發現,此類現象十分普遍。比如生地黃往往沒有焙透,心部不黑,菊花心不明顯。傳統方法是鮮地黃采收後在土焙內緩緩地烘焙並不時上下翻動,直至內部變黑變干;熟地黃蒸制不到位,有棕色心。傳統方法為九蒸九曬,熟地黃要由生地黃加黃酒反覆蒸制、晾曬直至內外烏黑發亮,口嘗甘甜勝飴糖。再者如烏梅、厚樸、玄參、杜仲堆捂發汗不到位甚至不發汗。這些藥材收采後,必須先除去蘆頭、子芽、鬚根或泥土雜質等,曬或烘至半干,再堆捂發汗使內部變黑、再烘曬,反覆數次至乾燥,最終達到內部油潤色黑。懷菊花不是陰乾而是直接曬乾或烘乾。傳統方法要求菊花采收後要束成把掛在房簷下自然陰乾,使色白、味濃、花形自然。半夏、南星、桔梗、桑白皮未去淨外皮,陳皮未放陳而使用、桑葉未經霜打而采收等,這些產地道地而加工未到位的藥材都使道地藥材的質量大打折扣。上述問題必須引起產地初加工者以及經營者和使用者的足夠重視。

中藥材的采收加工是整個中藥行業中的源頭,加工方法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中藥材以及其製成品的品質。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有云:(采收)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時已歇。《千金翼方》也謂:夫藥採取,不知時節,不以陰乾暴干,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工,卒無裨益,充分肯定了藥材采收加工的重要性。中藥材特別是道地藥材的采收加工,都是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的老藥農從點點滴滴中總結出來的,加工不當或加工力度不及,就難以達到形、色、氣、味及含量的高品質。

筆者建言現代的藥農們,切不可為利忘義、為利忘祖、為利失德、為一時之利而失長久之譽。同仁堂有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道地藥材一定要道地加工,確保道地藥材的品質內涵,確保中藥產業的長遠發展,確保道地產區的芳名永駐。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