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把脈中藥材種植

忌隨意跨地區種植

中藥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說。「道地藥材」是指實踐證明質量優、療效高、地域性強的中藥材。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先恩舉例說,同是黃連,四川產的所含有效物質比湖北產的高2.73%。地理、生態的許多因素,如緯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響到光照、氣溫、土壤和降水,對中藥材的生長起著決定性作用。甘草、麻黃適宜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鈣質土上生長;桅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蓮花、蒲公英、肉蓯蓉、鎖陽能在強光照條件下生長發育,而人參、三七、黃連、細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條件下才能長好。如果違反傳統,隨意跨地區種植,加上缺少種植經驗,往往造成病蟲害大量發生,產量低下,品質也會大打折扣。

買種苗找可靠「龍頭」

李先恩特別提醒農民。買種苗不要輕信藥材種苗商販。他曾看到,商販把山茱萸的產量和收購價都誇大了幾倍,這些商販還與農民簽訂「正規合同」,可合同期只訂3年。李先恩說,實際上3年內農民不可能賺到錢。因為山茱萸要生長6—7年以上才能結果,等果子結出,你找他收購,他卻說合同已失效。又比如番紅花,賣種的說到處都能長,但實際上除了江浙一帶,其他地區種番紅花,會由於不開花或開花很少而收不到藥材。李先恩建議農民朋友,為防止受廣告和合同欺詐,最好與本地信譽好的公司合作,與他們按藥材生長週期簽訂合同,由他們作為龍頭帶動。這樣,種苗、栽培技術和銷路都有人統一負責,不然,農民作為個體經營者,靠自己生產銷售,面臨的市場風險就太大了。

別把藥材種成木柴

藥材種植技術不規範,該掐頂時不掐頂,該剪枝時不剪枝,該采收時不採收,不該采收時亂采收,會使中藥材質量出現滑坡,農民收益下降。同仁堂的顧問、中藥專家金世元教授曾發現,五六年才能長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農民卻提前采;根莖類藥材應該在花開前或花謝後采收,有的藥農卻在花期采收,結果上市後連專家都認不出來。有的農民看時價不好,就把藥材留在地裡繼續生長,等漲價,但像板藍根、白芷、當歸一類藥,當年不收就開花抽薹,做藥用的根就「發柴」(即嚴重木質化),沒有用了。

專家說,有的中藥材不能連茬種植。比如地黃,種一茬後得停種5—6年;一塊地種過人參、西洋參後,幾十年都不能再種,否則產量至少下降一半,病害嚴重發生。

力避盲目跟風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小軍提出,發展藥材基地要防止過熱。市場對藥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總量只有糧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每種藥材的年需求量有限,如人參1800噸、當歸1200噸,多了就會造成巨大浪費。丹參、板藍根、桔梗等都遭遇過低價爛市,目前有些品種也潛伏著這種隱患,所以在決策種中藥材時,不能盲目跟風,應做充分的市場調研。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