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
人參是五加科人參屬植物,它與三七、西洋參等著名藥用植物是近親。野生人參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高,它怕熱、怕旱怕曬,要求土壤疏鬆、肥沃、空氣濕潤涼爽,所以多生長在長白山海拔500~1000米的針葉、闊葉混交林裡。每年七八月正是人參開花季節,紫白色的花朵結出鮮紅色的漿果,十分引人喜愛。野山參在深山裡生長很慢,60~100年的山參,其根往鎊也只有幾十克重。1989年,撫松縣農民在長白山採到一棵"參王"重305克,估計已在地下生長了500年。這棵"參王"是我國目前採到的最大的山參,已作為"國寶"被國家收購保存。
我國自唐朝起,就已開始人工種植人參。人工栽培的園參,除東北有大量種植外,河北、山西、甘肅、寧夏、湖北等省區也均有栽培。在人工精心管理下,栽培的人參6年就可收穫,但從藥用價值或珍貴程度講,似乎都無法與百年的老山參相比。野生人參被大量採挖已越來越少。野生人參已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這種"中藥之王"、"能治百病的草"與水杉、銀杉、桫欏等珍貴植物一起,已列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