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不宜跨區種植,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說。「道地藥材」是指實踐證明質量優、療效高、地域性強的中藥材。當歸生長於甘肅中部,唯高寒陰濕地區才能適宜;甘草、麻黃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鈣質土壤生長;梔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蓮花、蒲公英、肉蓯蓉、鎖陽能在強光照條件下生長發育;而人參、三七、黃連、細辛、半夏等只在微弱光照條件下才能長好。如果違背傳統規律,跨地區隨意種植,不但農民缺少種植經驗,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會大量發生,導致產量低下,產品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購買種苗要小心上當。有些賣種苗的商人和公司,把自己的種苗誇得天花亂墜,宣傳「只要長草的地方就能種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先恩為此特別提醒農民,不要輕信藥材種苗商販。他曾看到,商販把山茱萸的產量和收購價都誇大了幾倍,還和農民簽訂「正規合同」,可合同期只訂三年。實際上山茱萸要長六到七年以上才能結果,等果子結出,人家說,合同已失效。
把不准采收時間。種植技術不規範——該掐頂時不掐頂,該剪枝時不剪枝,該采收時不採收,不該采收時亂采收,不僅使無序分散的生產會造成農民無謂的損失,也會使中藥材的質量「縮水」。中藥專家金世元教授曾發現,沒有五六年長不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農民卻提前采收;根莖類的藥物,該花開前或是花敗後采收,但藥農在花期就采收,結果上市後連專家都認不出來。有的農民看市價不好,就把藥材留在地裡繼續生長,像板藍根、白芷、獨活一類藥,當年不收就開花抽薹。
力避盲目跟風,中藥材是特殊的農產品,貨緊價揚,而種植過多賣不出去,則沒有其他用途。有關專家最近到江浙一帶調研,發現那裡個別縣、市的領導還在層層動員大種特種中藥材,要求「家家戶戶種藥材,鄉鄉村村聞藥香」。不遵循科學規律,「以大促產」和「以多求好」的觀念,將造成嚴重後果。有關專家指出,在決策種中藥材種植時,不能盲目跟風,應做充分的市場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