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收
菌類中藥多為子囊菌綱和擔子菌綱植物的子實體和菌核體。菌類中藥的合理采收與其產量和質量的關係很大,不同地區氣候條件不同,菌類中藥的生長發育也不同,故采收期也各異。必須掌握菌類中藥生長發育規律,做到不誤時機合理采收。菌類中藥種類繁多,不同品種采收季節不同。一般通則為:
子實體:以子實體入藥的野生菌類中藥材多在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的7~8月份生長,應及時采收。有些膠質菌如黑木耳等在5~6月即開始生長采收。人工栽培的菇類,應在出菇的高峰期采收,同時要根據菇的生長密度決定採摘量,一般生長過密的要多採摘。馬勃宜在子實體剛成熟時采收,過遲則孢子分散;冬蟲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發散時採挖。
菌核:有許多菌類中藥以菌核入藥,如茯苓、豬苓、雷丸等。野生菌核的采收多在春季或秋季,人工栽培的茯苓在接種後第二年春季;豬苓4~5年才能采收,以秋季為好。
加 工
菌類中藥材採回以後,要及時除去泥土、雜質、腐爛、蟲蛀部位,盡快加工。一般入藥的菌類藥材僅需干制。
曬乾:把菌類中藥直接攤放在蓆子上,在陽光下曝曬。有條件搭架子,可把蓆子放在架上,把采收下來經過處理的鮮菌不重疊地鋪排在蓆子上,以利通風,乾燥更快。曬乾方法簡單易行,生產成本低,節約能源。但乾燥過程慢,時間長,易受氣候影響,特別遇到潮濕多雨的天氣,乾燥時間拖長 ,會大大降低產品的質量。
烘乾:利用炭火、電烤爐、微波或遠紅外線等熱源及電風扇、抽風機等通風設備,在烤房中使菌類中藥乾燥。烘烤時,溫度不宜過高,初始溫度一般35~45℃,最後達60~70℃,不超過80℃。在一定時間內,抽出潮濕空氣,加快乾燥速度。實踐證實,採用紅外變溫吸濕乾燥先進實用技術,效率高、耗能少、質量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