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GAP種植必須掌握的六重點

種植中藥材是致富了好多的藥農,只要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己的土壤和環境等條件,心態平衡,冷靜理智的選對品種,再加上掌握好技術,靠辛勤的管理等,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種植中藥材是能獲得較好效益的。但是,不可盲目,不可隨意「跟風種植」。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所根據十幾年來種植技術的推廣經驗,特總結以下六點,希望為藥農發展中藥材生產提供參考。

分析市場、選擇品種

在現實市場經濟運作的模式下,一切以市場的需求來決定價格的高低,特別是作為特殊的商品—中藥材,更顯示出人人常用、戶戶皆知的「物以希為貴」這句話的份量,行業中的「藥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寶」也更加突出。例如中草藥白芷,從2006年的6元/公斤逐步上升到2007年8月的15元/公斤,有部分愛分析市場,頭腦靈活的藥農,分析到白芷產量高(500公斤/畝)、週期短(8個月)、技術簡單、種植區域廣、當年種植面積大,貨源多等因素,後市價格下滑可能性大,所以,在2007年全國白芷大量產新前,提前幾日收穫出售,把錢穩定地裝進了腰包,把握住了市場,獲得了較好的效益。也是在2007年的8月,筆者應邀去四川、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考察中藥材的種植時,不經意的發現,主產地的藥農大有擴種白芷之風,當地的種子價格飛漲近10倍,並有部分地區脫銷;從南方回家後,當地及周邊的安國、亳州等要白芷種子的來人和電話絡繹不絕;因此,筆者感覺勢頭不妙,丟下其它事情,對白芷的市場作了詳細的分析調研,總結出「白芷2008年可能要爛市」。為了避免「藥賤傷農」的悲劇重演,筆者及時在本所的網站《中藥材種植技術網》和《中國中醫藥報》、《山東科技報》、《中國中藥材市場》等媒體上發表《提醒藥農—今年種植白芷要慎重》一文,希望盡最大努力,減少藥農的損失。再如中草藥白朮,2006-2007年種植白朮的藥農,在一般管理的情況下,畝產300公斤商品,市場價格穩定在40元左右/公斤,去除投資,年畝收益近萬元;去年重慶市秀山縣龍潭鎮的張偉,通過本所的技術幫助,在承包的丘陵坡地上種植白朮60畝,純收入高達60多萬元。一年致富是事實,一夜暴富是夢想 。在分析市場時,要保持冷靜客觀的頭腦,盡量避免「跟風種植」,看到別人種植某一品種發了財,自己去種時,很有可能在你收穫時價格最低,成了該品種的「替罪羊」。另外,還要注意現實物價上漲的「價值觀」,不要認為,現在農資上漲、人工貴重、農副產品漲價,中藥材就應順其自然的上漲,這是不符合特殊商品中藥材價格實際的。如果某一品種貨少時,即使生產成本再低,社會用量是不能減少的,再加上人為的「炒做」和藥商的「囤積」,價格飛漲且上漲空間是無法控制的,行內藥商全力收購,外行人士也要介入,成了一時中藥材市場中的「香勃勃」。相反,如果那一品種貨豐時,即使用工量大,生產成本高,然而社會用量還是基本穩定的,製藥企業和中藥房,不會因為不該用的品種貨多價低,來替代必須用的中藥材品種;行業內藥商見無利可圖,即使拌在腳下,也會置之不理的,所以,價格就會迅速下滑,一時成了中藥材市場上無人問津的「臭狗屎」。

因地制宜、道地為主

目前,已成功通過人工馴化種植栽培的中藥材200多個品種。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寬廣,自然條件優越,東西南北氣候、土壤、海拔差別較大,為了提高中藥材的質量和確保防病治病中的療效,所以,在眾多的中藥材種植品種中,各地有各地的道地品種,正是「一方水土產一方藥,地盛藥靈」。如久負盛名、藥界認可的吉林人參,遼寧細辛,內蒙古黃芪,甘肅、青海大黃,四川貝母、黃連,雲南三七,福建澤瀉,山東金銀花,河南四大懷藥,安徽四大皖藥,浙江浙八味等等,馳名中外,並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工種植中藥材,首先考慮質量,再此基礎上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如大宗藥材丹參,在中等肥力的沙質壤土生長良好,根條直順,主根粗大、充實,顏色鮮艷,有效成分含量高;白朮種植在排水方便、有一定緩坡、砂質壤土的二荒地,就能夠有效減少多種常見病害的發生,減少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根系分佈淺且喜肥的半夏,種植在土壤有機質含量1.2以上、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砂質壤土上,就有可能獲得優質高產;深根喜旱、暢銷不衰的甘草,喜歡在較乾旱、高操、含鈣質、疏鬆、偏鹼性的沙壤土中生長,根條勻、分杈少、根堅實、毛草少,條草多,高產並優質。另一方面,重點還要考慮地區的自然條件,南方的品種在北方種植,越冬困難,無法完成生長週期;北方的藥材引種到南方,營養和生殖生長失調,旺長不豐收;西北的長光照藥材品種不可種植在我國的高溫多雨的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區;生長後期需要溫差刺激才能完成養分積累的藥材品種,如種植在溫差小的地區,就不可能優質高產。

選育種苗、奠定基礎

中藥材種植中所用的種苗,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象小麥、玉米、水稻等大宗農作物專營專管,中藥材苗種培育和供應比較混亂,這也正是影響我國中藥材規範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同屬異科、淘汰質劣、帶病帶菌、隔年陳種等,在種苗市場中常見,可想,即使其他條件再好,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藥材嗎?筆者通過實地的考察調研,發現好多中藥材種苗存在的問題,如在山西臨汾的堯廟,一個藥農種植十多畝柴胡,仔細一觀察,誰知競是非正品有毒的大葉柴胡;地黃的種苗必須在大田生長的地黃中,選育生長勢強、無病蟲害、健壯整齊的單株,通過夏季的倒栽,生長到秋季或越冬後的早春,刨出後作生產栽培用的種苗,不能直接用大田生產的商品小塊莖做種;人工栽培的大宗常用中草藥丹參,傳統上用刨收的鮮根段直接作種根,其出苗時間差別大,病蟲害發生嚴重,抗旱能力差,產量低不穩,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2003年用蘆頭做種苗,通過大面積栽培實驗對比,用蘆頭做種苗栽培的丹參單株,髮根早、髮根多、原有根和新髮根膨大時間早、根條粗、苗勻苗壯、根條直順、病蟲害少,平均畝產干品450公斤,比用根段栽培增產61.5%,為了獲得更多做種苗的蘆頭用於大面積生產,現在生產上採取有性繁殖,培育大量丹參種苗,秋季或早春移栽時,刨出種苗,去除蘆頭以上的莖葉,再剪去下面的部分細根,可獲得大量丹參優質蘆頭(種苗)。所以,為了確保中藥材種植優質高產,建議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個體藥農,一邊搞藥材的生產,同時根據自己的需要,搞一定面積的良種選育,大面積種植基地可聘請有關技術人員專業培育良種,個體藥農可通過咨詢有關人員或聘請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指導,確保有自己可靠的良種,不受市場制約,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

掌握技術、科學種植

在人工栽培的200多個中藥材品種中,各個品種有各自的生長習性,每個品種對土壤、溫度、水分、光照、溫差等自然條件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在砂壤土中生長良好的中藥材品種,不能種植在粘重或沙質的土壤中,如丹參、半夏、白朮、白芷、地黃等品種。在低溫下完成生長週期的品種,遇高溫會出現枯萎或倒苗,如紅花、白芨、浙貝母等。有的品種喜土壤乾旱,如白芍、甘草等;有的品種喜土壤濕潤,如薏苡、澤瀉等;而有的品種既怕旱又怕澇,要保持土壤見干見濕,才能正常生長,如白朮、半夏等。各品種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要求也不一樣,如半夏生長前期要求土壤有一定的濕度即可,土壤含水量10-20%;生長中期土壤要見濕見干,含水量20-30%,並且空氣濕度要大;生長的中後期,也是塊莖的膨大期,如土壤過濕,含水量超過30%,5天半夏塊莖就會出現大量的腐爛,半個月會迅速蔓延整個田塊,造成大塊莖的全部腐爛,甚至顆粒無收。要求長日照的紅花等品種,如種植在短日照的地區,產量低,質量差。半夏在土壤乾旱、溫度較高的條件下,強光照直射,就會倒苗,必須人為採取遮陽措施,才能正常生長。甘草、丹參等根莖類品種,在進入生殖生長的時期,必須有一定的溫差刺激,才能完成養分的積累。在中藥材種植生產的實際操作中,怎樣合理調節溫度、水分、光照等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高產優質中藥材種植技術;有人說半夏在溫度超過30度就會倒苗,但經筆者多年實踐得出,只要土壤濕潤,含水量20%左右,在隱蔽的環境條件下,短時間溫度達35度,半夏也能正常生長;即使溫度低於30度,在乾旱(土壤含水量10%以下)強光照的情況下,半夏地上植株也會枯萎倒苗。所以,要種植出即高產又優質的中藥材商品,就需從技術方面,根據生物學的特性,科學選擇土壤,論證最佳播種或栽培時間,合理調節溫度、光照、水分之間的關係,保證種植的中草藥能夠正常的健壯生長,從而在優質的基礎上獲得最高產量。

適時采收、產地加工

「三月因陳四月篙,五月采收當柴燒」,「當季是藥,越季為草」等等農諺是藥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中藥材種類繁多,產地寬廣,每一品種如何能夠適時采收,獲得優質高產,是中藥材種植生產中的關鍵問題之一。當年收穫的中藥材品種,應根據品種特性適時收穫,如紅花應在花初開放的第3天,花色由黃轉紅時,及時採摘;金銀花要在花蕾的上部由青變白時,分批採摘;白芷應在莖葉還繁茂時,「處暑」前後采收,不可過早或晚收;丹參應經受3-4個月的溫差刺激,完成養分積累後,上部莖葉枯萎的秋後或早春根莖萌發前采收,產量高,質量好;人工種植的半夏,適時刨收,加工易脫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刨收過早,粉性不足,影響質量,刨收過晚不僅難脫皮、曬乾慢,而且塊莖內澱粉已分解,加工的商品粉性差、色不白,易產生「僵子」(角質化)質量差,產量更低,倒苗後再刨收,費工三倍還多,;根據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多年人工栽培半夏研究結果表明,半夏的最佳刨收期應在秋天溫度降低於13度以下,葉子開始變黃綠時刨收為宜;黃淮地區氣溫13度正為「寒露」至「霜降」;長江流域要根據氣溫差別適當向後推遲;東北各地氣溫偏低,要適當提前刨收。多年生的中藥材,應根據生長週期特性和實際長勢,合理確定刨收年限,如白芍,用種子直播的,一般需五年收穫;栽培的白芍苗,需四年收穫;用芽頭繁殖的,三年必須刨收,如推遲采收年限,會加重根莖的木質化或腐爛變質,降低質量,甚至不能藥用。在這裡,筆者引用了流傳於藥農民間的一首中藥材采收歌謠,供大家借鑒參考:「含苞待放採花朵,樹皮多在春夏剝,秋末初春挖根莖,全草藥材夏季割,色青採葉最為好,成熟前後摘碩果」。

在產地采收後的中草藥鮮品,本身含水量較多,很容易霉爛變質,所以,一般要通過分級、清洗、刮皮、切片、燙水、蒸煮、熏制、干操等不同的操作環節,進行產地的初步加工,從而達到可以儲存、運輸和投放市場的中藥材產品。不同類別、不同形狀、不同用途的中草藥品種,產地初加工的方法不同,例如花類品種中的紅花、金銀花等,應隨采收隨干操,不可堆積放置,在干操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在陽光下暴曬,需在通風的環境下陰乾或風乾,以防「跑油」;白芷采收後,需先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必須熏硫,再通過陽光下暴曬或大火烘乾,讓其迅速干操;丹參在刨收後,不要移動,並防止雨淋或水洗,在原地使根條軟化後,再用手把軟化的根條捏成束,曬至八成干,堆積發汗6-7天,再繼續曬至全干,既為中藥材丹參商品;中藥材地黃根據加工方法分鮮地黃、生地和熟地,采收後除去莖葉、去除鬚根、用砂儲存起來做藥用的稱鮮地黃;沒有經砂儲存,將鮮地黃直接曬乾或烘乾,內部干操變黑,外部硬實,身干而柔軟的,既是中藥材生地;將生地浸人黃酒中24小時,用微火燉干黃酒,然後將地黃曬乾的,稱中藥材熟地。中藥材產地的初步加工,是人工種植中草藥形成中藥材的最後一道重要環節,應引起藥農的高度重視,應把現代的高新技術融入到傳統的加工方法中去,以達到提高藥效和有效成分含量,便於包裝、儲存和運輸的目的。

瞭解行情、靈活銷售

加工好的中藥材商品不要急於出售,更不要相信什麼回收合同,特別是保護價回收(直接從事中藥生產企業除外)。大家不要忘了,在現實的經濟社會中,沒有一個傻子願意賠錢,超出市場價格來收購你的中藥材產品。所以,首先自己要全面瞭解有關品種的中藥材行情,可以從眾多的中藥材網站中進行分析對比,也可以就近到我國現有的17個國家認可的中藥材市場實地考察,如安徽的亳州、江西的樟樹、河南的禹州和百泉、河北的安國、山東的舜王城、四川的成都荷花池、湖北的蘄春、哈爾濱的三棵樹等,從中藥材市場中,能獲取較為準確的價格信息。一般中藥材市場上的購銷情況基本上能反映全國的中藥材市場行情。自己掌握了市場行情後,心中有了數,就可以靈活銷售了,避免了盲目或上當受騙。全國約300萬人從事中藥材經營的藥商,聞到你有質量較好的中藥材商品,就會蜂擁找上門,這就是近年來,一些主產區的藥農出現的「穩在家中坐,藥販上門來,收益裝兜內,藥農樂開懷」。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