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乾燥根莖,別名托芎、台芎等。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疏肝解郁的功能。主治頭痛、胸肋痛、痛經、風濕痛等症。主產於川西平原的鄰縣、崇州、溫江等市縣。此外,江西、湖北、雲南、貴州、甘肅等省亦有栽培。
一、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一60厘米。根狀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形團塊,黃褐色,粗糙不勻,有明顯縮節狀起伏的輪節,節盤凸出。莖直立圓柱形,中空,上部分枝,莖部的節膨大成盤狀。葉互生,2-3回羽狀復葉,葉柄基部擴大抱莖。復傘形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花白色。雙懸果,廣卵形。花期6—7月,果期7一8月。
二、生長習性
川芎喜雨量充沛而較濕潤的環境,但在7—8月高溫多雨季節,如濕度過大,易引起爛根。川穹苓種培育階段和谷種貯藏期要求冷涼的氣候條件。主產區多選陰涼山洞貯藏冬種。宜選上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上。忌連作。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栽培川芎宜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過沙的冷砂土或過剩的黃泥、白鱔泥、下濕田等,不宜栽種。栽前除淨雜草,燒炭作肥,挖土後整細整平,根據地勢和排水條件,作成寬1.6-1.8米的畦。
二、繁殖方法 採用地上莖節(苓子)進行無性繁殖。
1、苓種培育一般在1—2月初,先將平地栽培的川芎草根莖掘起,除去鬚根、泥土和莖葉,成為「撫芎」,然後運往高山區繁殖。栽植距離分大、中、小三級,分別為30厘米X20厘米、25厘米 X 15厘米、 20厘米X 10厘米。在整平耙細的畦面上開穴深6-7厘米,每穴栽「撫芎」l塊,芽頭向上,栽正壓實,再澆少量稀薄肥水。每畝用「撫芎」量150-250千克。
2、冬種田管理
a 間苗 3月上旬陸續出苗,約7天左右齊苗。當每墩長出地上莖10-20根時,可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扒開根際周圍的土壤,露出根莖頂端,選留其中生長健壯的地上莖8-10根,其餘的從基部割除,使養分集中供給冬種生長發育、培青壯苗。
b 中耕 除草3月中旬和4月下旬各進行1次中耕除草,宜淺不宜深,避免傷根系,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以減少病蟲危害。
c 追肥 疏苗後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追施草木灰150千克,混入腐熟的餅肥 l50千克和人畜糞水1000千克施於行間。 4月下旬再進行第二次追肥。
3、苓種收穫與貯藏
a 收穫 7月中下旬,當莖上節盤顯著膨大,略帶紫色時,選擇陰天或晴天的早晨及時采收。挖取全株,剔除有蟲害及腐爛的莖稈,去掉葉子,割下根莖。
b 貯藏 挑選健壯的莖稈,捆成小束,置於陰涼的山洞或窖藏。窖內先鋪一層茅草,再將莖稈與茅草逐層相間藏放。堆高2米左右,上面蓋茅草,注意適時翻動。
c 選苓 8月上旬將莖稈取出,用刀切成3-4厘米的小段,每段中間需具有1個膨大的節盤,即為「苓子」。每根莖稈可切6-9個「苓子」。然後,進行分級、個選,剔除無芽。
壞芽、蟲咬傷、節盤帶蟲或芽已萌發的苓子,分別按級進行栽種。
4、栽苓 8月上中旬,在作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3厘米x 20厘米開溝栽種,溝深 2~3厘米。同時每隔 6~10行的行間密栽苓子1行,以備補苗。苓子須淺栽,且平放溝內,芽向上按人土中,使其既與土壤接觸,又有部分節盤露出土表。栽後用篩細的堆肥或土糞掩蓋苓子,注意必須把節盤蓋住。隨後在畦面鋪蓋一層稻草,以減少強光照射或暴雨沖刷的影響。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栽後半月左右齊苗,揭去蓋章,每隔2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缺苗處,結合中耕進行補苗。最後一次中耕除草,在根莖周圍培土,保護根莖越冬。
2、追肥 產區在栽後2個月內集中追肥3次,每隔20天1次,末次要求在霜降前施下。每畝施肥量:農家肥豬糞尿,每次1200千克;油餅 30千克;草木灰 100千克;化肥硫酸銨25千克。過磷酸鈣40千克、硫酸鉀10千克。春季莖葉迅速生長時再追肥1次,量同前。
四、病蟲害防治
1、白粉病 夏秋季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嚴重。防治方法:1收穫後清園,消滅病殘體;2發病後用慶豐黴素80國際單位或0·3波美度石硫合劑,10天1次,連噴3-4次。
2、斑枯病 5月上旬發生,主要為害葉片。防治方法:1收穫後清園,殘株病葉集中燒燬;2發病初期用1:1:l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每10天1次,連續3-4次。
3、川芎莖節蛾 以幼蟲為害川芎莖稈,一般一年4代,幼蟲從心葉或鞘處蛀入莖稈,咬食節盤,造成「通稈」。防治法:1育苓階段用8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第一、二代的老熟幼蟲;2栽種前精選苓子,並用煙草、麻柳葉和水混合煮液浸泡1小時,再取出栽種。
四、采收與加工
以栽後第二年的5月下旬採挖為最適期。過早,地下根莖尚未充分成熟,產量低;過遲,根莖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爛。採挖宜選晴天,挖起全株。將根莖科去泥土,除去莖葉,用微火炕干後,放入竹籠裡抖撞,去泥土及鬚根。每畝產干川芎150-200千克,芎苓種50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