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種植技術及麻黃屬主要種特徵

特徵特性

麻黃又名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科(Ephedraceae)麻黃屬植物。落葉小灌木,高20~40cm,木質莖極短,常橫臥於地上。小枝圓,直伸或微曲,對生或輪生,節間長3~4cm,逕約2mm。葉膜質鞘狀,2片對生於節上。雌雄異株。雄球花由多數密集的雄花構成復穗狀,苞片長為4對。種子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長方狀卵形或寬卵形,黑紅色或灰棕色,長5~6mm,逕2.5~3.5mm,表面常有細皺紋,種臍半圓形,較明顯。花期4~5月,果期6~7月。

麻黃喜光,耐乾旱,耐鹽鹼,適應性強,常生於乾草原及沙荒地。萌生力強。

育苗要點

播種育苗 採摘的漿果狀假果應當及時放到水裡揉搓,濾去肉質苞片,留下純淨種子,晾曬後種子含水率在8%以下時置於通風、乾燥、陰涼處。種子千粒重7.1~10g,種子發芽率34%~82%。在內蒙古4月中旬播種,4月下旬可出苗。播種量5~10kg/667m2,條播行距20~25cm,覆土厚度1~2cm,膜果麻黃不能超過1cm。播後覆地膜。1a生苗高15~25cm。出苗量25萬~40萬株/667m2。移栽株行距15~20cm×30~40cm,密度1萬~1.5萬株/667m2。

亦可扦插育苗和分櫱育苗。

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株行距1m×2m。亦可分株造林。

采收方法

人工種植的麻黃,3a生即可收割,最佳采收期在8~9月。采收麻黃應以割取地上枝條為主,忌挖取地下部分,這樣可以保證原料的純度,也可以促使麻黃分櫱,提高生物量。第一次采割後一般需要生長二年後進行第二次采割,否則枝條幼嫩,有效成分積累少,影響醫療效果。但是作為工業原料,每年可采割1次。

適生範圍

麻黃屬植物約有40種,我國有12種,4個變種。

沙漠地帶常見的有3種:中麻黃、膜果麻黃、草麻黃。

主要種特徵及分佈情況為:

膜果麻黃(E. przewalskii)高50~240cm,內蒙古、寧夏、甘肅北、青海北、新疆,種子千粒重2.1~2.5g;

中麻黃(E. intermedia)高20~100cm,東北南、華北、西北,種子千粒重3.5~3.9g;

草麻黃(E. sinica)高20~40cm,東北中部、華北,種子千粒重7.1~7.4g;

木賊麻黃(E. equisetina)高100cm,華北、西北;

藏麻黃(E. saxatilis)高20~60cm,西藏南;

麗江麻黃(E. likiangensis)高20~150cm,我國西南地區;

斑子麻黃(E. rhytidosperma)高5~15cm,寧夏賀蘭山;

山嶺麻黃(E. gerardiana)高5~15cm,我國西南地區;

單子麻黃(E. monosperma)高5~15cm,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地區;

細子麻黃(E. regeliana)高5~15cm,新疆;

矮麻黃(E. minuta)高5~22cm,四川西北、青海南;

雌雄麻黃(E. fedtschenkoae)高5~15cm,新疆天山。

開發價值

環境價值 麻黃適應性強,耐乾旱,為乾旱地區多石的山坡、山頂、乾草原、沙漠、沙荒地優良的固沙植物。2a生的麻黃林地枯落物干重177kg/hm2,最大蓄水量僅為259kg/hm2。由於1~2年割1次,林地枯落物積累不多。

經濟價值 麻黃屬植物可用做薪炭材。肉質苞片可食用。在內蒙古、新疆及甘肅河西走廊,由於植物成分單純、貧乏,可食的飼料不多,麻黃在春秋季節可作為牧草。

藥用價值 麻黃為重要的藥用植物,是我國提制麻黃素的主要原料。枝葉為鎮咳、發汗的良藥,且能止喘、利尿、化結。根可止汗。莖中含有麻黃素,用做發汗、鎮咳喘息、下痢等藥用。木賊麻黃的麻黃素含量在國產麻黃中是較高的,膜果麻黃的含量則較低。問題分析

華北地區草麻黃開發利用已有歷史,資源枯竭,沒有潛力可挖。西北地區資源豐富,種類多,分佈廣,面積大,且有效成分含量高。隨著國內外麻黃素組方新劑型不斷開發,對麻黃素需求日益增加,生產效益十分顯著。在上述背景下,近幾年,在西北地區出現了挖麻黃熱,致使荒漠地區麻黃被割取殆盡。但隨之而來就出現了風沙飛揚、水土流失、江河淤積、農田被埋、村莊被圍等環境問題。因此,今後應加強麻黃種植開發。目前,全國麻黃種植面積仍然很少,應當充分利用北方地區具有生產麻黃的良好條件,為農牧民發財致富開闢一條途徑。從長遠來看,人工種植麻黃前景廣闊。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