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的鑒別方法

鹿茸為珍貴藥之一。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生精補髓、益血助陽、強筋健骨之效。為年老體弱者的高貴滋補品,多人丸散或泡酒服用。

來源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Gervus nippon Temminck和馬鹿Cervus ela-phus L.的雄鹿未骨化的幼角。

1.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雄鹿有角,對生,每角具四叉,雌鹿無角。鼻端裸露部分不超過鼻孔間寬,眶下腺明顯,呈裂縫狀。耳大直立,頸細氏和胸部下方長有毛。尾端,臀部有一塊明顯的白斑。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腺體,是為蹠腺,主體狹尖,側蹄小。雄鹿第二年開始牛角,又分叉,以後每年早脫換新角,增生一叉,至生四叉,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成一鈍角,第二枝不明顯,主幹在其末端再分兩小枝。冬毛厚密,呈棕灰色或棕黃色,四季均有白色梅花狀斑點,夏季白斑不明顯。棲息於針葉及闊葉的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邊緣,現多為飼養。以青草、樹葉、嫩芽、樹皮、苔蘚等為食。春秋季喜食鹽;人工飼養可用麩皮、薯籐、豆類、青草、花生秧、骨粉鹽等為飼料。


2.馬鹿:為大型鹿的一種。身長2m余,重可達200kg。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腺孔呈裂縫狀。耳大直立成圓錐形,頸長,頸下被毛較長,尾短,具軟尾毛。四肢細長,蹄大,卵圓形,兩側蹄較長。雄鹿有角,角尖略向內彎呈「U」字形。第一、第二叉在眼睛上邊,很發達,特稱「眉叉」,其尖向上。角干相當長,角基隆起一圈,具粗糙的峭突。毛色均勻,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頜毛色棕黑,兩頰較淺,眼上具稀疏剛毛。棲身於較大的混交林邊。性機警,善奔跑,聽覺、嗅覺靈敏,視覺稍鈍。以草及樹上幼嫩枝葉為食。喜食鹽。群棲,經常三五成群活動。雄鹿平時獨居,交配期雌雄同居。

產地與分佈  梅花主要分佈於東北,近年各省多有飼養。馬鹿主產西北、西南及東北等地,也有少量飼養。

鑒別要點  1.梅花鹿茸與馬茸:花茸與馬茸主要區別,一是花茸黃毛而細嫩,馬茸毛青灰而較粗疏。二是花茸因系家養,適時取茸,故多為「二槓」。馬茸多為野生,獵捕時不一,故多為「三岔」、「四岔」或更多。三是花茸大挺圓而飽滿,馬茸則較扁圓。

2.梅花茸片與馬茸片:花茸片較圓細,切面皮層薄亮,並可見黃絨毛,剖面蜂窩孔細密,具有粉片、蛋黃片、血片、蠟片等特徵。而馬茸片較粗大,切面皮層較厚,或偶見骨質,蜂窩孔較粗,多不具血片、蠟片等特徵。

3.與偽品的區別:偽品茸片,切面外圈顯骨質,蜂窩孔面窄,且氣味淡薄(正品氣微腥成)。可茲區別。


名典鑒別  1梁·《名醫別錄》曰:「茸四五月解角時取,陰乾,使時燥。」2宋·《圖經本草》曰:「鹿茸並角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時取其茸陰乾;以形如小紫茄子者為上,或雲茄子茸。太嫩血氣尤未具,不若分歧如馬鞍形者有力。」3寇宗奭曰:「茸,最難得不破及不出卻血者。蓋其力盡在血中,獵時多有損傷故也。此以如紫茄子者為上,名茄子茸,取其難得耳;然此太嫩,血氣未具,其實力少。堅者又太老,惟長四五寸,形如分歧馬鞍,茸頭如瑪瑙紅玉,破之肌如朽木者最善。人亦將麇茸偽為之,不可不察。」4清·《本草求真》曰:「……故鹿茸又雲能補督脈之真陽,麋茸能補督脈陰中之陽。不可不明為細辨耳。但鹿茸與麋,世罕能辨,大抵宜質粗壯,腦骨堅厚,毛色蒼黧而雜白毛者為麋茸,形質差瘦,腦骨差薄,毛色黃澤而白毛者為鹿茸。麇、鹿雖分為二,然總不外填補精髓,堅強筋骨,長養氣血,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

快速鑒別  1.梅花砍茸:即帶腦骨的成架的茸,昔日以整架為名貴。多為「二槓」,二茸相距約三至四指。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骨分列兩旁,俗稱「虎牙」,可借此放平。腦骨均潔白無殘肉,外附腦皮,腦皮多抽縮與腦骨下端分離。毛黃棕色,腦殼有鋸齒狀骨縫數條,質堅硬。

2.梅花鋸茸:具一分枝者習稱「二槓」,「二槓」的大挺以根部至頂端均呈圓柱形,僅有分岔處稍扁;頭荏茸挺高13~20cm,鋸口直徑約3.4cm,離鋸口約3.3cm處分枝,分枝長約10~17cm,直徑較挺略細。表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外附紅黃色或淺灰色緻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稀。虎口內側均飽滿不陷,皮茸緊貼,虎口中有灰色筋脈一條,茸下部無縱稜(不起筋)。以鋸口潔白有蜂窩,外圈無骨質,體輕,單枝擲桌如朽木聲,品質最好,二荏茸挺長不圓,或上粗下細,下部縱向多起筋,皮色灰黃不等,毛紋粗糙,質較頭荏茸硬而老,鋸口外圈多以骨化,體較重,單支擲桌上如木棍聲,質較差。

具二分支者習稱「三岔」,挺長27~33cm,較「二槓」稍細而不圓,略顯彎弓形向後偏,分岔也較長,頂端稍尖無彎頭,下部多有縱稜及突起的疙瘩,皮紅黃色,毛略粗糙,質較次。

3.梅花鹿茸片:為類圓形或橢圓形薄片。外皮紅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見殘留的毛茸。切面平坦,乳白色、淡黃色或紅棕色,中心密佈灰褐色細孔。角尖部切片習稱「蠟片」、「血片」,切面乳白色,淺黃棕色,半透明,微具光澤。中上部切片習稱「粉片」或「蛋黃片」,切麵粉白色,中間有極小蜂窩狀細孔。下部切片習稱「芝麻片」或「老角片」,切面灰白色或灰棕色,切面中間蜂窩狀細孔。外皮無骨質或略具骨質。質堅脆,氣微腥,味微鹹。

4.馬鹿茸:多為砍茸。形狀似梅花鹿茸而粗大,分枝亦較多,側枝一個習稱「單門」,二個稱「蓮花」,三個稱「三岔」,四個稱「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四岔」較多。東北產的馬鹿茸長15~33cm,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鋸口外圍顯骨質,分岔愈多則愈老,毛粗而疏,下部具縱稜。稍有腥氣,味微鹹。西北產的馬鹿茸長可90cm,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表面有稜,多抽皺乾癟,側枝較長且彎曲。毛灰色或灰黑而粗長。鋸面色較深,上端紫紅色中端以下灰紅色,下部灰白色,常見角質,有腥臭氣,味鹹。四川產的馬茸分岔較多,一般為四岔、五岔、六岔;毛長而密。馬茸品質均以挺枝飽滿、體輕,下部無稜線,斷面蜂窩狀、緻密,米黃色者為佳。

類似品  1.白唇鹿茸:為鹿科動物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的未成熟幼角。與馬茸主要區別是:基部撥頭高,在6~8cm處分生第一側枝,第二側枝距第一側枝約30cm。大挺中上端及第2~4側枝均呈扁圓形。皮灰褐色,毛灰色或褐色較長而零亂。余同馬鹿茸。

2.黑色鹿茸:亦稱水鹿茸。為鹿科動物水鹿Cervus unicolor 的未成熟幼角。形似馬茸而瘦癟,多為三岔,挺枝較扁,毛灰白色或灰褐色較粗疏。余同馬茸。廣東、湖南、江西等省區有分佈。

其他鹿種:


1.駝鹿:為鹿科動物駝鹿Alces alces.亦稱「罕」、「堪達罕」。是最大型鹿。體長2m余,尾短,體重可達700kg。雄的有角,角先向側方伸出7~14cm,然後分眉叉和後枝;角干向上向內成弧形伸展成寬闊扁平板狀,其上又分枝3~6枝。其幼角習稱「罕茸」。分佈於我國東北、內蒙古及前蘇聯。

2.馴鹿:為鹿科動物馴鹿Rangifer tarandus.一般體高1m余,體重100餘千克。雌雄都有角,角長,分成許多叉枝,有的超過30枝。分佈於我國東北大興安嶺,人類馴養已有千餘年歷史。

3.麋鹿:為鹿科動物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亦稱「四不像」。體長2m余,肩高1m余,體重150kg。雄性有角,多回二叉分歧,形狀比較整齊。尾長,下伸到腳踝。過去一般認為其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名「四不像」。原產於我國黃河下游諸省。野生已不可見,現僅動物園有飼養。

4.坡鹿:為鹿科動物坡鹿Carvus eldl.體型中等,重約lOOkg.四肢相對細長,全身褐色,背有黑褐色脊帶,夏毛有白色斑點。角型多叉。分佈於海南島及印度、緬甸、泰國等地。

5.豚鹿:為鹿科動物豚鹿Carvus porcinus.體形粗壯,四肢相對較短,重約50kg,角三叉,細長有眉叉。角似水鹿角而小,角干較圓,表面苦瓜稜不明顯,斷面不顯蜂窩狀而見一小孔。分佈於雲南及印度西北地區。

梅花鹿主要為家養,是花鹿茸主要來源,馬鹿茸大多為野生,亦有家這是鹿茸兩種主要來源。間有白唇鹿和黑鹿茸、馴鹿茸等則認為質次品。鹿茸骨化後即為鹿角。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