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姑的鑒別方法

山慈姑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唐?《本草拾遺》。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能。用於癰腫疔毒、瘰疬結核、蛇蟲咬傷等疾患。

來源 為蘭科植物杜鵑蘭Gremastra variabilis(Bl.) Nakai和獨蒜蘭Pleion bulbocodioides(Fr.)Rolfe的乾燥假球莖。杜鵑蘭系多年生草本。假鱗莖聚生,近球形。頂生一葉,很少兩葉,少有花先於葉者,葉片橢圓形,長達45cm,寬4~8cm,頂端急尖,基部改窄為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直立,粗長,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被針形,等長或短於花梗(連子房),花被片筒狀,頂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等長,倒被針形,頂端急尖。花期5~6月。生於山溝陰濕處。

獨蒜蘭形似上種,主要區別:假鱗莖非聚生,葉脫落後頂端殘留齒環,葉小(1枚),寬1.5~3.5cm。花葶頂生,花僅1(~2)朵,花葉常幼小(常幼葉)同時出現。余同上種。

產地與分佈 杜鵑蘭主產四川、貴州;並分佈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浙江、廣東等地區。

獨蒜蘭主產貴州;並分佈於安徽、浙江、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

鑒別要點 杜鵑蘭和獨蒜蘭主要區別是:杜鵑蘭假鱗莖較大而呈不規則扁球形;「金腰帶」明顯。而獨蒜蘭假鱗莖較小、略似圓錐形;「腰帶」凹入不明顯,可資區別。

而誤用品金果欖和青牛膽則為較大的不規則塊根,與山慈姑截然不同,立可辨出真偽。

名典鑒別 1唐?陳藏器曰:「山慈姑生山中濕地,葉似車前,根如慈姑。」2《大明本草》曰:「零陵間有一種團慈姑,根如小蒜,所主略同。」3明?《本草蒙筌》載:「山茨姑根,俗呼金燈籠,多生沙濕地。初春萌櫱,葉如韭葉長青;二月開花,狀若燈籠色白。瓣有黑點,子結三稜,立夏才交,其苗即槁。依時掘地可得,遲久腐爛難尋。與老鴉蒜略同,在包裹上分別。蒜卻無毛光禿,茨姑包裹有毛。」4李時珍曰:「山慈姑處處有之。冬月生葉,如水仙花之葉而狹。二月中抽莖,如箭桿,高尺許。莖端開花白色,亦有紅色、黃色者,上有黑點,其花乃眾花簇成一朵,如絲紐成可愛。三月結子,有三稜,四月初苗枯,即掘取其根,狀如慈姑及小蒜,遲則苗腐難尋矣。根苗與老鴉蒜相類,但老鴉根無毛,慈姑有毛包裹為異爾。」5清?《本草從新》曰:「山慈姑,根類慈姑小蒜。有毛殼包裹者真,故今人稱為毛姑。」

快速鑒別 1.杜鵑蘭:假球莖呈不規則扁球形,直徑l~2cm。頂端漸突起,有莖痕,基部呈臍狀,生有鬚根。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皺紋,膨大部有2~2條微突起的環節,俗稱「金腰帶」,為山慈姑主要特徵;節上有鱗片,葉乾枯後留下絲綿狀維管束。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略呈角質。氣微弱,味淡稍帶粘性。

2.獨蒜蘭(又名冰球籽):假球莖呈圓錐形或不規則塊狀。直徑1~1.5cm,頂端漸突起,基部臍狀,有鬚根或鬚根痕;腰帶往往在凹入部,故不甚明顯。撞擊表皮的表面黃白色、淺黃色或灰黃色,帶有表皮的淺棕色或棕色,光滑或有皺紋及深溝。質堅硬,難折斷,斷面角質,半透明。氣微弱,味微苦而稍粘。以身干、個大、質堅者為佳。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