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能。用於水腫脹滿、痰飲、胸膜積水、肝硬化腹水等病症。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
產地與分佈 主產江蘇、河北、山西、山東、浙江、四川等省。銷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廣西及四川部分地區。
鑒別要點 鑒別大戟要點有三:一是根圓柱形有分枝,頭膨大有地上殘莖;二是表面棕褐色,具明皺紋;三是質堅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味微苦。
其餘幾種:紅大戟圓錐形或紡錘形,紅棕色;草大戟多為向內卷的根皮;棉大戟根為膨大圓錐形或紡錘形,形態各異,較易區別。
名典鑒別 1梁?《名醫別錄》:「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陰乾。」2五代?韓保昇曰:「苗似甘遂而高大,葉有白汁,花黃。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五月采苗,八月采根用。」3宋?蘇頌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紅芽,漸長作叢,高一尺以來。葉似初生楊柳小團。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根似細苦參,秋冬采根陰乾。淮甸出者莖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苗似芍葯。」4明?《本草蒙荃》:「大戟種甚猥賤,處處有生。春發紅芽,日漸叢長。凡資入藥,惟采正根。……苗名澤漆,味苦兼辛。」5李時珍曰:「大戟生平澤甚多,直莖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漿。葉長,葉長狹如柳葉而不團,其梢葉密攢而上。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而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6清?《本草從新》:「大戟。杭產、紫者為上。北產,白者傷人。」
快速鑒別 根呈圓錐形,有分枝,長10~20cm,直徑可達4cm。根頭部膨大,有多數地上莖痕。表面呈棕褐色,具明顯暗色皺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呈白色或淡黃色,纖維性,味微苦澀。
全國以大戟名入藥的還有:
1.紅大戟:為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的根。主產廣西、廣東,此外雲南、貴州亦有分佈。為大戟銷用較廣的一種。根呈長圓錐至長紡錘形,少分歧,彎曲不直,長約8~14cm,直徑6~lOmm。表面呈灰棕色至紅棕色,具扭曲皺紋,有時可見橫生皮孔及支根殘基或支根痕;頂端可見地上莖痕。質堅脆,折斷面呈紅褐色或棕黃色,不平坦。氣微弱,味微辛。
2.草大戟:為豆科植物美麗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Vog.)koehne或大葉胡枝子L.davidii Franch.的根皮或根。主產江蘇。銷黑龍江、內蒙古、天津、安徽等地。形狀是:根皮多向內捲成細筒狀,長10~25cm,或更長。外表呈深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栓皮有的脫落,露出淺紅色的內皮層。質柔韌,纖維性強,不易折斷。氣微,味微澀。
3.棉大戟: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的根。產青海、甘肅、河北及內蒙等地。銷湖南、湖北、江西、雲南省及陝西安康地區。形狀是:根為膨大紡錘形,圓錐形或長圓柱形,稍彎曲,有的有分歧,長7~30cm,直徑3~5cm;根頭部有地上殘莖。表面呈棕色至棕褐色,有扭曲縱紋及橫生隆起皮孔與側根或根痕。體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中心木質部黃白色,外圈韌皮部白色呈綿毛樣纖維狀。無臭,味淡,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