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宋?《開寶本草》。具有斂肺、澀腸、止血、止汗的功能。用於久咳、久瀉、消渴、盜汗、手足多汗、濕疹、外傷出血、瘡瘍腫毒、口腔潰瘍,脫肛等病症。
來源 1.角倍:為倍蚜科昆蟲角倍蚜寄生在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chinensis Mill.樹上葉軸或葉柄上形成的囊狀蟲癭。
2.肚倍:為倍蚜科昆蟲倍蛋蚜寄生在漆樹科植物紅麩楊Rhus punjiabensisStew.var.sinica(Diels)Rehd.et wils.及青麩楊 Rhus potaninii Maxim.樹上葉軸或葉柄上形成的囊狀蟲癭。
鹽膚木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m。樹皮灰褐色,有赤褐色斑點;嫩枝上有黃白色細毛茸。葉互生,奇數羽狀復葉,小葉7~13枚或更多;總葉柄基部膨大,葉軸與葉柄有顯著的翅;小葉無柄;心葉片廣卵形或廣橢圓形,長5~15cm,寬5~9cm,先端急銳尖,基部圓楔形,邊緣具圓粗鋸齒;表面綠色,疏生短柔毛或僅脈上被毛,背面灰綠色,密被淡褐色短柔毛。秋季,枝梢開白色小花,圓錐花序,單性異株。核果扁球形,紅色,密生細短毛。
青麩楊和紅麩楊的葉軸無翅或只在上部有狹翅,小葉全緣。青麩楊小葉5~7片,幾無毛;而紅麩楊小葉7~17片,背面脈上被短柔毛。
產地與分佈 主產陝西、甘肅、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省區。
鑒別要點 肚倍為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較長大;表面微有絨毛;質脆易碎,斷面角質光澤;有黑褐蚜蟲屍體及粉狀排泄物;氣特異,味澀,水煮軟化。而角倍多為菱形或有分枝,體較小,密佈絨毛,碎片壁較薄,余同上種。
至於偽品木五倍子,形雖近似,但表面光滑無絨毛,斷壁有兩層,排泄物有鞘狀白膜,物種殊異,不能當五倍子使用。
名典鑒別 1宋?馬志曰:「五倍子在處有之。其子色青,大者而拳,而內多蟲。」2蘇頌曰:「以蜀中者為勝。生於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九月采子,曝干,染家用之。」3明?《本草蒙筌》:「五倍子。在處生,秋季采,形類拳大,色兼青黃。內多小蟲,俗又名百蟲侖也。」4李時珍曰:「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祜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木也(詳見果部鹽膚子下)。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子葉間,正如蛄蟖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落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音篾蒙。比蚊子小,褐色或黑色,雌的吸入、畜的血。)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本性殊也。」5清?《本草從新》:「五倍子,生鹽膚木上,乃小蟲食汁,遺種結毬於葉間,殼輕脆而中虛。可以染皂。」
快速鑒別 1.肚倍: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長2.5~9cm,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質硬而脆,易破碎,斷面角質樣,有光澤,壁厚2~3mm,內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泄物。氣特異,味澀。習慣認為肚倍質量較佳。
2.角倍:為不規則菱形囊狀,有若干瘤狀突起或角狀分枝,長4~7cm,直徑1.5~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密被灰白色絨毛。破碎後斷面角質狀,壁厚1~2mm。余同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