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芽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名醫別錄》。原名櫱米。具有消食和中、健脾開胃的功能。用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成熟穎果經發芽後乾燥帶芽的谷粒。
產地與分佈 全國各地均產。
鑒別要點 谷芽為扁長橢圓帶芽的谷粒;表面黃色有五條縱稜、果殼革質;斷面白色、粉性、味甜。而粟芽為圓形帶芽顆粒,果殼淡黃色,無縱稜。兩者形狀迥異,較易區分。
名典鑒別 1梁·陶弘景曰:「此是以米作櫱,非別米名也。」2唐·蘇恭曰:「櫱猶孽也,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生之,取其櫱入藥。按食經用稻櫱,稻即禾廣谷之總名。陶謂以米作櫱,非矣。米豈能更生乎?」3宋·寇宗奭曰:「櫱米,粟櫱也。」4明·李時珍曰:「別錄止雲櫱米,不雲粟作也。蘇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麥、豆諸櫱,皆水浸脹,候生芽暴干去須,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導。」
快速鑒別 呈長橢圓形而扁的顆粒狀,長7~lOmm,寬約3.3mm,兩端略尖。表面黃色,被短細毛,並有5條稜形脈。初生根芽長約3~7mm。質堅,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