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目不瞑」或「不得臥」,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症。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不寐的原因很多,病機錯綜複雜,但其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其中肝性不寐為多見。早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就有「肝藏魂」,關於「肝藏魂」的論述,《靈樞·本神》中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類經·髒象類》中如此解釋:「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肝主疏洩,主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疏洩藏血功能正常,則魂隨神往;如果肝失疏洩,或者肝血不足,魂神不符,則夜寐不安,多夢易驚。故治療肝性不寐應以著重調治肝的功能為基礎,以「補其不足,瀉其有餘,鎮靜安神」為原則。總結歷代醫家臨床用藥經驗得出,珍珠母為安神鎮靜之效藥,被眾醫家廣泛用於治療肝性不寐,且療效顯著。
珍珠母藥性及功效
《本草圖經》記載,珍珠母為貝類動物貝殼的珍珠層。在全國的江河湖沼中及海南、廣東和廣西均有產。其氣微腥,味鹹、寒,歸肝、心經。《本草綱目》曰:「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療毒。」《飲片新參》曰:「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熱痞,眼翳。」故臨床用珍珠母治療肝陽上亢、頭暈目眩,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目赤翳障、視物昏花等。
珍珠母在治療不寐中的應用
現代人由於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壓力增大,導致心理、精神異常,日久必耗傷精血,累及諸髒。憂思鬱怒總屬於肝,肝失疏洩條達,損及五臟六腑,氣血生化失常,陰陽失交則不寐。故治療不寐,重在疏肝健脾,養血調心,安神定志。珍珠母性鹹寒,主入肝、心二經,為純降之品,可潛上浮之肝心之陽。《血證論·臥寐》篇有云:「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寐則魂反於肝。若陽浮於外,魂不入肝,則不寐,其證並不煩躁,清睡而不得寐,宜斂其陽魂,使入於肝。」故臨床上治療肝性不寐多予珍珠母入煎劑,以增強鎮靜安神之功效。
肝郁化火型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口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上予疏肝瀉火,鎮心安神之法。藥用珍珠母、酸棗仁、生地、白芍、郁金、丹參、桅子、天麻、黃連、五味子、甘草等。
陰虛火旺型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寐,五心煩熱,多伴有胸脘脅痛,口乾口苦,大便干結,尿黃而短,舌紅少津,脈弦細。治以滋陰清熱,寧心安神。藥用珍珠母、靈磁石、生地、枸杞子、南北沙參、柴胡、枳殼、五味子。
陽亢血虛型主要表現為入夜少寐,時而驚悸,頭目眩暈,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弦。治以鎮心安神,平肝潛陽,滋陰養血。黃文東運用珍珠母丸加減治療本證。方中珍珠母為主藥,用量30克,以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佐以玄參、麥冬、生地、石斛等養陰生津之品,用量15~20克,祛邪而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