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唐云:
中醫之書宜於內經、傷寒、溫病中下工夫,不宜初學時涉獵過雜,否則心無定見,易入歧途。內經示人以綱要,傷寒示人以法度,溫病示人以變通。根基既穩,方可廣讀百家,取菁去蕪,補己之不足,而成自家之體系。
@金匱天宮:
個人認為,當今媒體和一些業內人士過度宣傳和透支養生文化,或多或少會在潛意識上誤導民眾,局限中醫藥的推廣和發展。更何況各地養生節目良莠不齊,很多時候造成民眾誤認誤用。殊不知中醫不等於養生,中醫學數千年來都是用來治病救人的民族原創科學,養生文化只是其極小的一部分組成而已。
@仝小林北京 :
如何選擇湯丸?湯者蕩也,丸者緩也。此選湯用丸之基本。我治病,急危重難用湯,急病緩解後或慢病,則用丸散膏丹。蓋由急病急治,大劑短程,首劑倍量,速戰速決;慢病所成,冰凍三尺,需蠶食緩進,方可步步為營。蜜丸、服散、膏方、水丸,皆適宜慢調。消化道疾病,服散、蜜丸,可直達病所,療傚尤佳。
@魯國平先生:
「因醫致貧、因醫返貧」體現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和醫藥產業結構問題。十八大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體現了黨和國家改變群眾醫療衛生條件的決心。個人也認同,只有發展中醫藥優勢,打破西藥壁壘,保護中藥產業,才能真正解決民眾「看病貴、吃藥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