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鄭欽安以其獨特的醫學理論獨步醫林,成「火神派」開山鼻祖。人皆知鄭氏善用附子,可謂識附子、懂四逆湯者,不知鄭氏也善用大黃,也是識大黃、懂大承氣湯者。鄭氏在《醫理真傳》中指出:「觀仲景於三陰陰極之症,專以四逆湯之附子,挽先天欲絕之真火,又以乾薑之辛熱助之,即能回生起死於三陽陽極之症,專以大承氣湯之大黃,以救先天欲亡之真陰,又以芒硝之寒鹹助之,即能起死回生仲景立法,只在這先天之元陰、元陽上探取盛衰,不專在後天之五行生剋上追求,附子、大黃,誠陰陽二症之大柱腳也。」
鄭欽安在談到大承氣湯時說:「仲景立法,就在這元陰、元陽上探盛衰,陽盛極者陰必亡,存陰不可不急,故藥之分兩不得不重。陰盛極者陽必亡,回陽不可不急,故四逆湯之分兩,亦不得不重。二方皆有起死回生之功,仲景一生學問,陰陽攸分,即在二方見之也。」
醫以救人,中醫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為後人留下了很多起死回生之法、起死回生之方。但,時至今日,中醫所面對的需要起死回生的病人畢竟有限,而更多的是門診上排隊候診的、與死亡遠不沾邊的病人。
大承氣湯,如果按《傷寒論》中所記錄方證使用,在臨證中所用機會確實不太多。而筆者在讀《醫理真傳》時,見有「然未至裡實之盛者,亦可改分兩以施之」一語,由此悟出,大承氣湯改份量,可不必受陽明病攻下之諸多適應證與禁忌證的羈絆,大承氣湯也可成為臨證常用之方。
臨證對於這類食積化熱而無明顯表證之患兒,喜用大承氣湯小劑量攻下,多收立竿見影之效。當然,如此用方的前提是患兒體質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