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藥養

  神是人的思維意識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中醫把神放在首要地位,是因為神最能夠反映心腦功能,而且同整個機體興衰與共,步調一致。所以《醫學衷中參西錄》說:「人之元神在腦,識神在心,心腦息息相通。」《醫門法律》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不僅與形體同在,而且是機體的主宰。隨著年歲的推移,神也逐漸衰竭以至消亡。就像《靈樞·本神》的記載一樣:「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神如此重要,難怪養生家把神同精、氣一道合稱三寶了。精是生命的原初物質;氣由精與飲食營養化生;神來源於先天之精。精、氣、神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資生,三位一體,既能自身調節,又可人為調養。

  神的藥養,也就是精、氣、神的藥養。

  養精重在養腎。因腎是藏精的臟器,先天的根本,《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鈍,動作緩慢,發落齒松,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性慾早退,舌光脈細等症。藥養應當補腎填精,宜服左歸丸。該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藥、枸杞、菟絲子、牛膝、龜膠、鹿膠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龜鹿膠兌汁,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6~9月,多有效驗。作預防性藥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藥養,可服補腎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鹽湯送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氣重在養脾胃。因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氣血生化的泉源。《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足見養脾胃就是養氣,養氣就是養神。氣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氣懶言,肢體倦怠,腹脹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脈虛等症。藥養應當補中益氣,可服參苓白朮散。該方由人參、白朮、山藥、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蓮米、甘草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2~3月即能獲效。作預防性藥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藥養,仍服參苓白朮散,每次3~6克,1日3次,棗湯調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神重在養心腦。因心是藏神的臟器,腦為元神之府。腎臟能夠生成骨髓,脊髓上聚於顱腔而形成腦。《圖書編·臟腑諸論》說:「人之神發於目,寤則棲心,寐則棲腎。」足見養心腦實際上就是養心腎,養心腎就是養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頭暈健忘,聲低懶言,動作遲緩,怠惰乏力,舌淡脈弱等症。藥養應當補益心腎,須服安神定志丸合歸腎丸。二方由人參、茯苓、熟地、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茯神、遠志、龍齒、菖蒲、山萊萸、山藥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l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3~6月,常有良效。作預防性藥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藥養,可服安神補心丸,每次2~3克,1日3次,白開水送下,療程與前述湯劑相同。

  總之,神就是生命,就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旺是健康的象徵,神衰是病老的原因,神宜強而不宜弱,宜調補而惡耗損。根據精、氣、神三者不足何多何少的情況,分清主次,側重調治,就是神的藥養。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