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癤腫的中醫治療

有些時候,口腔周圍的皮膚長起1—2個圓形突起的小硬結。1~2天後,硬結逐漸擴大成一癤狀突起。頂部出現黃白小膿頭,周圍發紅、腫脹,有燒灼樣隱痛,隨後,膿頭穿破,流出少量膿汁,這就是長癤子。癤子是皮膚毛囊及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多由一種毒力很強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因為常有脹痛及異常的感覺,一些人喜歡擠壓排膿,這種擠壓的方法可以引起感染擴散,面部腫大,嚴重的還可以引起顱內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小小癤腫為什麼竟會有這樣大的威力呢?這就要從面部解剖的特殊性談起。

面部的血管、神經非常豐富,除了供應面部營養的動脈外,還有運送人體新陳代謝與發炎產物的靜脈。動脈的運行是從心臟出發,而靜脈則與動脈血運行方向相反,是流回心臟。通常,靜脈血管內有靜脈瓣,以限制靜脈內的血液只能向一個方向即心臟方向流動。可是,在面部的靜脈血管內的靜脈瓣較少,特別是在嘴以上的靜脈血管的靜脈瓣更少,甚至沒有靜脈瓣。因此,常致靜脈血不一定完全向心臟方向流動,而有一部分向反方向流動。它可以通過眼角內側的內眥靜脈流向顱內,引起嚴重的顱內感染或敗血症而危機生命。故兩側口角到鼻根部的中點聯成的三角形稱為「危險三角區」。有資料認為,面部癤腫引起的敗血症有75%來自危險三角區的感染。

面部癤腫的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熱毒蘊結:多見於氣實火盛患者。輕者癤腫只有1-2個,也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伴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感受熱毒之邪,熱毒蘊於肌膚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故見癤腫,熱毒內蘊,故有發熱、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清熱解毒湯: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5克,桑葉12克,黃芩12克,桔梗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敗醬草30克,夏枯草15克,黃柏12克,苦參15克,生地30克,大黃5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炎寧、敗毒丸口服。

二、暑濕蘊結:發於夏秋季節,好發於頭面、頸、背、臀部,單個或多個成片,癤腫紅、熱、脹、痛,抓破流膿水;伴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紅,苔黃而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暑濕熱毒之邪蘊阻肌膚而成暑癤;暑濕蘊遏,體內熱氣不得外洩,濕熱內郁而有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濕解毒。

方藥:清暑化濕湯:藿香10克,佩蘭12克,薄荷12克,蘇葉10克,桑葉12克,菊花12克,黃芩15克,黃連10克,梔子12克,膽草12克,苦參12克,澤瀉15克,滑石20克,茅根30克,竹葉15克,虎杖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梔子丸口服。

三、體虛毒戀:癤腫散發於全身各處,此愈彼起,不斷發生,癤腫較大,易轉變成有頭疽,癤腫顏色暗紅,膿水稀少;常伴低熱,煩躁口渴,或乏力肢軟;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分析:正氣虛損則衛外不固,抗邪無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膚癤腫,氣血不足,不能釀化,故膿水稀少;正虛毒戀,故遷延不愈;低熱、煩躁、口渴為陰虛內熱之症;肢軟乏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藥:扶正解毒湯:黃芪30克,黃精12克,黨參12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元參15克,麥冬12克,丹參30克,雙花20克,連翹20克,黃芩12克,公英20克,地丁15克,浙貝母12克,全蠍6克,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化毒丸口服。

外治法

初起,小者用紫金錠、六神丸蓋貼或膚疾洗劑外搽,大者用如意散,以清開靈調成糊狀外敷。遍體發瘡,破流膿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調敷。

膿成則切開排膿,用珠黃散蓋貼。膿盡改用白芨散收口。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曹元成)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