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在癌症臨床中的應用

煎膏劑又稱膏滋、膏滋藥,現多稱膏方,為原藥材用水煎煮,取汁濃縮,加入蔗糖、蜂蜜或動物膠類製成稠厚半流體狀制劑(現代亦有用食用明膠、木糖醇、元貞糖為基質代替蔗糖和動物膠等)。膏方治病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辨證論治為基礎,以祛邪療疾為主者多為外用膏(滋)藥(常含有毒藥),以扶正強身為主者多為內服膏方(以滋補藥為主),治療慢性病膏方,常見強身與療疾相結合。

  膏方的淵源及歷史沿用

膏方為中醫常用八種劑型(丸、散、膏、丹、湯、酒、露、錠)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先秦時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卷一謂:「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靈樞·癰疽》謂:「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塗以豕膏。」宋代以後,外用膏藥在臨床應用於瘡瘍(腫瘤)、風濕跌打諸病。明代醫學著作大量收載外用膏方制劑。近代膏方從外科到內科廣泛應用,從理論到實踐更加豐富和成熟,海派名醫丁甘仁、張書青醫案報告膏滋方對慢性虛損病的調補優勢,近年針對《內經》「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在治未病中的指導作用,倡議「滋潤緩補」,恰合內服大膏方的優勢。自明末以來,流行江浙一帶,含約定俗成的特有概念,加上部分名醫的推動,以大處方、細料藥及名貴藥材的內服膏滋,把現代膏方應用推向熱潮。

  中醫治癌有豐富經驗

中醫治療癌瘤的學說精華分散記載於古醫經、內外婦兒雜病各科醫著和民間驗方中。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字的記載;《黃帝內經》中記載「昔瘤」、「筋瘤」、「腸覃」、「噎膈」、「積聚」等,將病機概括為「營氣不通」、「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正氣虛」、「邪氣勝之」等。華佗《中藏經》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強調腫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現。仲景於《傷寒雜病論》,創立一套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的辨證方法,奠定了中醫腫瘤學臨床論治規範,《金匱要略》謂:「積者髒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強調治療腫瘤應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歷代醫家從理論到臨床實踐繁榮了腫瘤學科,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腫瘤的病名、病因、病理、症狀作了評述;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首載腫瘤專方達50餘首,突出了蟲類藥、劇毒藥、祛痰瘀藥的使用;宋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謂乳癌「捻之內如山巖,故名之」。金元四大家論治腫瘤各有建樹。明、清傑出的外科學家著《外科啟玄》、《外科大成》、《外科證治全生集》、《外科心法》、《理瀹駢文》等,對腫瘤的病因、病機、症狀、內治、外治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創立了有效的外用和內服治癌膏方,癌症歸屬於癥積,如對肺病(包括肺癌)久咳,有《千金要方》「一味百部膏」,病久虛衰,可用《洪氏集驗方》引鐵甕方「瓊玉膏」。至現代中醫腫瘤學不斷充實發展,在中醫內科、外科、婦科、雜病等學科中脫穎而出,成為中醫學的嶄新臨床分科。

  膏方治癌的發展與優勢

癌症是可以發生在身體任何地方的一百多種疾病的總稱,當前多數癌症尚無法早期診斷,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必須採取多學科(包括中醫藥)的綜合治療,膏方治療癌症可以在癌瘤本病或復發病例、急症或兼症,以及癌症的中西醫結合時配合放化療應用。

古醫籍和驗案記載了大量的內服或外用膏方治療各種癌瘤,如對噎膈、反胃的治療,「八仙膏」(《東醫寶鑒》)用生藕汁、生薑汁、生蘿蔔汁、甘蔗汁(無則砂糖代之)、白果汁、竹瀝、蜜糖,和勻蒸熟收膏,任意食之。「專翕大生膏方」(《吳鞠通醫案》)用熟地、海參、麥冬、山萸肉、鱉甲、洋參、桂圓、鮑魚、白芍、龜板膠、牡蠣、豬脊髓、烏骨雞、雲苓、蓮子、沙蒺藜、芡實、羊腰子、阿膠、雞子黃、白蜜,取汁煉膏,治膈症陰衰陽結、食入則痛;對乳巖、惡核的治療, 「三賢膏」(沈登階《青霞醫案》)用鮮忍冬籐、蒲公英、夏枯草等量煮汁,白蜜收膏,治乳巖疼痛。「夏枯草膏」(《醫宗金鑒》)用夏枯草750克,當歸、白芍、元參、烏藥、浙貝、殭蠶、昆布、桔梗、陳皮、川芎、甘草、香附、紅花煮汁熬稠,煉蜜成膏,治乳巖或惡核。宋代至明、清時代,外用膏方治療體表癌腫惡瘡因其簡便有效而廣泛使用,這類膏方都有解毒祛腐、活血鎮痛、托裡生肌的功效,多數為含有礦物、動物藥或有毒的大膏方,製作技術要求高,否則影響膏方的收膏和療效。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總結各類外用膏方,如「太乙膏」解毒清火、消腫生肌,用於皮膚癌、體表轉移癌;「陽和解凝膏」溫經和陽、化痰通絡,用於乳巖、瘰疬、惡核;「麝香回陽膏」解毒止痛、化腐生肌,用於惡瘡毒瘤、項下結核。

近代中醫腫瘤學的學科建設日趨完善,抗癌新藥、新劑型雖有長足發展,由於膏方使用方便,且有緩補長效的優點,可以在癌瘤兼症、減少抗癌治療毒副反應、癌症康復和抗復發中發揮較好的功效。根據《中成藥商品學》所載膏方,癌症惡病質消瘦、眩暈、納呆用「十全大補膏」(原上海中藥製藥廠等生產),肝癌肝腎陰虛用二至膏(原南京同仁堂製藥廠等生產),肺癌痰多氣喘、痰涎嘔惡用止咳定喘膏(原江蘇無錫中藥廠等生產),婦科癌瘤血虛漏下用當歸補血膏(原福建泉州製藥廠等生產),頭頸或胸部癌瘤放療後口腔潰爛、咽痛痰血用 「養陰清肺膏」(原北京中藥廠等生產),癌症放、化療後肺脾陰虛的康復治療可用「瓊玉膏」(原杭州第二中藥廠等生產)。

腫瘤的治療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對腫瘤患者施膏治療,則必須明確服膏者的體質狀態,因此,立方施膏,必須辨病、辨證、辨體,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合理選藥入膏。如患者體質虛衰,但合併發熱、出血或急性多變症狀,則不宜選用相對固定的膏方。筆者多年臨床用自擬方參芪固本方(黨參、北芪、雲苓、白朮、女貞子、羊藿葉、五味子)有健脾養腎、益氣補血的功效,用於手術後氣血虧虛、放化療後肝腎虧損或骨髓抑制療效顯著,近年在前方基礎上,創製參芪固本膏,方為兩儀膏、二至膏、十全大補膏、參芪固本方等20味藥物組成(為黨參300克,北芪300克,雲苓200克,白朮150克,淮山300克,砂仁80克,山楂200克,熟地250克,黃精150克,肉蓯蓉200克,杜仲200克,山萸肉200克,女貞子200克,羊藿葉100克,五味子80克,當歸100克,旱蓮草200 克,桂枝80克,龜板膠100克,阿膠250克。另:飴糖300克,黃酒300克,約收膏400克,每服15~20克,每天2次。),用於癌症化療的骨髓保護(包括化療前預防和化療後恢復),手術後的補益氣血以及癌症的康復治療,深受病家的歡迎。

膏方治療癌症有優勢,適宜養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在整體觀念下辨別個人體質,兼顧舊疾,應用於癌前病變的患者,做到未病先防,有病防變;膏方的作用涵蓋療疾和補虛兩方面,其劑型尤適於慢性調補,可以在癌症治療的不同時期「辨病」培本。同時亦有局限性,而辨證論治是關鍵,癌症是慢性病,但常有急性症狀;癌的本質是毒發五臟,臨床表現本虛標實。因此,治療癌症,宜內服外用兼顧,《理淪駢文》謂「外用之藥即內服之藥,所異者法耳。」外症見潰瘍、腫脹、疼痛可外敷「太乙膏」(《外科正宗》)、「雙柏油膏」 (本院方),咳喘短氣用「定喘膏」(《張氏醫通》)(血余炭、洋蔥頭、附子、川烏、天南星、乾薑)敷貼肺俞穴;內服膏方治腫瘤,處方用藥,只要能成膏,不一定用很多細料藥;只要有療效,不一定用稀缺的名貴藥;只要辨證恰當,不一定用30~40味的「大方子」,服膏方前亦不一定先服「開路方」。癌症臨床應用膏方,一般多用於手術後氣血虧損的固本培元,放射治療後陰虛血虧的養陰益氣,化療後脾腎受損的健脾補血,以及癌症康復期間的抗復發治療。遵循中醫腫瘤學的學科特色,發揮膏方的臨床優勢,膏方治癌將大放異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