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神學說」初探(上)

「三神」包括「元神」、「欲神」和「識神」。元神與生俱來,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識神」基於「元神」,生於後天,是學習與積累的心理活動。「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動,包括各種內在深藏的慾念衝動,是「元神」的一部分或外在表現。

中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醫學。在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資源。深層心理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於1900年創立的一個現代心理學流派。然而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存在著深層心理學基本理念和技術,我們稱之為中醫深層心理學。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對與中醫「神志學說」密切相關的「三神學說」作初步探討。

「三神學說」

「三神學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理論中有關 「神」學說中若干觀點的概括。所謂「三神」,即「元神」、「欲神」和「識神」。其中「元神」又稱「不神」,「識神」又稱為「思慮神」。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典籍中,有關「神」的描述浩如煙海。本文的「三神」與中醫之「神」的關係、「三神」之間的關係及「三神」與中醫心理學—、中醫深層心理學、中醫人格心理學的關係等,是中醫心理學的重要內容。

「三神學說」的基本內容

1.「神」與「不神」、「元神」

中醫之「神」是中醫心理學的核心內容。《素問·八正神明論》曰:「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也,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所謂「耳不聞」是指耳朵是聽覺的物質基礎,它具有感知聲音的功能,「神」即言耳之用。耳聾、耳鳴即失神的一種表現;「目明心開而志先」之意是當人的眼睛看清了事物以後,「心」的功能開始啟動,產生了意識思維和邏輯推理,這一系列過程都是神的主宰。「慧然獨悟」是指智慧的根蒂在於「獨悟」,悟的過程就是自省即自我分析的過程。神是無形、無相、無聲、無嗅的,眼、耳、鼻、身無法察覺感知。「俱視獨見,適若昏」,沒有開悟的境界所見到的是昏昏暗暗的境況。開悟後則「昭然獨明,若風吹雲」,像風吹散了烏雲,陽光顯現。所以認為「神」是某種具有獨悟能力的高級智慧。

神本源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捨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捨心才產生生命。《黃帝陰符經》是中國古代道家重要修煉著作,其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首次將「神」劃分為「神」與「不神」兩大類。

清代嘉慶年間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在為《黃帝陰符經》作序時寫道:「古今學人,皆認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本來之元神,故著空執相,千奇百怪,到老無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為後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實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乃不神之神,而實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後天之神而神,甘人於輪迴,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無怪乎萬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

《性命圭旨全書》是明代以來很有影響的氣功學著作,其中有云:「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元」有為首之意。元神即指人體的高級中樞神經功能的表現。「府」指所在之處。「元神之府」,說明腦是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重要器官。

無論從中華傳統文化方面,還是從中醫基礎理論來看,所謂「不神」即是「元神」,且為先天之「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父母的先天神氣,主宰人的生命,與出生後由外界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2.「神」與「識神」、「思慮神」

北宋陽道生在《真詮》中論及:「或問元神與思慮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稟受於天一點靈明,故謂之元神。後為情識所移……汩沒在情識中,遂成思慮之神。」《太乙金華宗旨》是明清以來全真道家修煉金丹大道的內典,其中「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可見《太乙金華宗旨》主張「性」亦為 「元神」。與元神相對應的是「識神」,人的思維與情慾都屬於「識神」的範疇。在這裡必須明確指出,所謂「思維與情慾」是每個個體都具備的、後天必須的、有思有慮的正常心理狀態。論及「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居下心」。「識神」亦稱人心,它主宰著人的情慾和思想,人的情慾和思想總是在變化,這是因為 「識神」的本性就是常動不息。而元神居於頭上方寸之處,是穩定的,情慾與思想的變化一般不會影響到「性」。由以上經典論述不難看出,所謂「識神」即「思慮神」。中醫認為,「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歷代醫家皆有論述,但在道家與氣功古籍所載更多。張錫純認為「然所謂神者,實有元神與識神之別。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至此,將中醫之「神」又明確分出「識神」,使中醫對「神」的認識更加清晰。

  3.「神」與「欲神」

北宋道家張伯端在《金寶內煉丹訣》中言道:「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稟之性也」;「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將中醫之「神」再分出「欲神」,明確「欲神」這個概念,但這種思想卻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已論及,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戒欲保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如此等等,無一不是「識神」或「欲神」來調控的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