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重劑應用探討

●屬於陽虛陰寒偏盛,寒邪痺阻經絡,直犯臟腑等陰寒重證痛證;或寒濕內困膠結不化,痺阻經隧關節,經久難除等寒濕痺證;或大熱傷陽耗陰,陰不斂陽,陽氣將脫,陰陽離絕之危證,可大膽應用大劑量附子

●仲景用附子常離不開甘草之佐使,甘草或乾薑與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

●大劑量應用附子的時候,必久煎至不麻口為度,關鍵在於煮透,而不是控制它的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種。

附子的大劑量應用,古已有之。如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用附子達「四兩」者(合今約130克,按第5版《方劑學》所載古今度量衡換算法),近人祝味菊、吳佩衡等善用大劑量附子屢起沉痾。但同時也有不少醫家因畏其劇毒而不敢應用,或用之不當,反致中毒。附子,「藥中四維」之一,足見其重要,要善用,不可濫用,不必禁用。

應用廣泛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張仲景。如附子與乾薑、甘草相配而為回陽救逆第一方,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稱「仲景附子配伍法」。火神派諸家如吳佩衡、范中林、盧崇漢等用附子時,最常用的就是四逆湯,吳佩衡還經常加入肉桂,稱為「回陽飲」。唐代孫思邈創溫脾湯,將附子、大黃、人參、乾薑、甘草熔於一爐,功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近人用於急性菌痢、慢性腎炎,療效很好。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參附湯,為回陽固脫的代表方劑,是搶救心力衰竭的主方。清代王清任所創急救回陽湯,將附子、乾薑與桃仁、紅花配伍,成為回陽救逆法與活血祛瘀法組方的典範,為治療心衰、挽救生命開拓了一條新路。附子能溫腎陽,朱良春既用附子於腎陽虛憊不能化氣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腫,又用於虛勞之夜尿頻多、腰痛神疲等症。附子又為痺證要藥,朱良春治風濕熱痺常用附子配蒼白朮、黃柏、蠶沙、忍冬籐、萆薢、薏苡仁;不唯痺證,諸多慢性炎症,亦多用附子。同時附子也可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配伍。近年來以附子為主的四逆湯及其改進劑型,治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廣泛用於臨床。

應用指征

張仲景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還強調「小便色白」亦是少陰病特點,一般多用在亡陽虛脫、陽虛、寒性痺痛、陽虛水泛等四方面,均屬於寒證(或稱陰證)。急重症均選生附子,以其性猛烈,斬關奪將,力挽狂瀾之勢,用於回陽救逆,逆轉病勢,以取速效;熟附子性緩而偏補,用於一般陽虛證如風濕痺痛等,以圖緩功。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總結出「附子脈」:脈微弱、沉伏、細弱,或脈突然浮大而空軟無力。

舌象也很受重視,凡舌質淡或淡紅、暗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灰膩、白滑者,即舌無熱象者,均為附子或四逆湯的使用指征。劉渡舟教授認為:「少陰寒證……若驗之於舌,則舌帶糙米色,或如豬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

附子不止用於虛寒證。朱良春熱病用附子的標準為:舌淡潤嫩胖,口渴不欲飲,或但飲熱湯;面色蒼白,汗出,四肢欠溫,小便色清。雖同時兼見高熱、神昏、煩躁、脈數,亦當用附子,以振奮衰頹之陽氣,避免亡陽厥脫之變。蓋熱病死於熱者不多,而死於心力衰竭者眾。而搶救熱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選藥物,即為附子,臨床要抓住熱病耗傷心力這個要害。

劑量與安全性

吳佩衡使用附子,對一般性虛寒證,附子用量通常為20~100克,急性陰陽格拒、陰盛陽虛之危候,則為60~250克。民國時期名醫惲鐵樵用附子經驗,凡亡陽之證和陽虛重候當用50克以上。有人總結王子泉老中醫應用附子經驗:一般證候用量可在25~30克,重症可至50~60克,少數危急重症可至100克以上。有人提出,服藥後判附子增減進退有「三問」:睡眠、小便、動靜——若服藥後變得久不能睡,或煩躁不寧,或徹夜不眠,小便黃赤或短澀,即當減其用量。祝味菊認為,對從未服過附子的患者,可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等。

附子大劑量應用中,其抑毒增效藥物的配伍非常重要。仲景用附子常離不開甘草之佐使,甘草或乾薑與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筆者認為,甘草用量在附子的一半左右時,足以監製附子之毒。劉力紅教授指出,炙甘草使姜、附真正起到持續的溫煦作用。還可配白蜜和烏梅等。

附子與半夏同用,藥典認為屬於配伍禁忌。但大量的臨床證明,針對「寒」、「痰」,二者同配並沒有毒副不良反應,反而增強療效。已故老中醫王子泉的經驗是,稟賦不足,肺腎陽虛,復受外邪,無力溫水化氣,致使寒濕化痰,壅塞於肺發為咳喘之症,內外合邪,既有宿寒,又有濕滯,如果不用姜附則無以助陽逐寒,捨半夏、南星則不能燥濕祛風,如果囿於「十八反」禁忌,必然顧此失彼,貽誤病情。

煎煮方法

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為烏頭鹼及其衍生物,這類雙酯型生物鹼不穩定,在加熱條件下會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單酯型生物鹼和烏頭原鹼,進一步可水解為胺醇類生物鹼,其毒性僅為烏頭鹼的1/4000~1/200。在大劑量應用附子的時候,必須嚴格遵照煎服方法。

善用大劑量附子的火神派醫家,倡導久煎1~3小時。老中醫王子泉認為,消除附子的毒性,關鍵在於煮透,而不是控制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種,其方法如下:1煎煮前,盡量一次加足水,待水開後再投入附子,如中途水不夠,只能添加燒開的沸水,切勿中途斷火或加冷水;2煎煮的時間要以附子種類及用量而異,常規劑量的黑、白附子,煎煮1~2小時,如是鹽附子、烏頭,或附子劑量達到200克以上,就要煎煮2~3小時,然後取出少許嚼一下,如不感到麻口,就可加入他藥同煎。

古今醫案摘錄

吐血——四逆湯(鄭欽安醫案)

清末光緒年間,成都知府朱大人之妻患吐血病一年餘,諸藥無效,諸醫束手。延鄭氏來府診視。診見:病人面色蒼白,雖是夏至季節,床上仍鋪毛氈,蓋絲綿大被,十分怕冷。舌質淡紅,舌苔白膩。

處方:炙附子120克,炮乾薑120克,炙甘草60克。

朱知府看方後瞠目結舌,此方乾薑、附子均是大熱之藥,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嘔血重症,焉有不驚之理。孰料病人服藥後自覺週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竟然止住,且食稀飯兩小碗。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鄭欽安把血證分為陰陽兩綱,稱之為「陰火」和「陽火」。以其多年經驗,認為陰火引起的血證遠多於陽火,「失血之人正氣實者少也,正氣一衰,陰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僅一二」。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