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張某,女,30歲,本縣人。2014年3月9日初診:兩年前分娩後,子宮脫出陰道口,伴小腹墜脹,後經他醫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至今未癒。患者孕3產1,胎死腹中兩次,行藥流。
現症:小腹墜脹,稍持重物、抱孩子、站立時間稍長則子宮下脫於陰道口外。平時疲乏,納差不饑,時作寒熱汗出,夜尿多,小腹時有脹痛,伴腰困。月經正常,帶下少。舌淡苔薄白而潤,脈弱。
辨證:脾腎陽虛,沖任不固,中氣下陷,營衛不調。
處方:炮附子10克,炒白朮15克,鹿茸5克(另研末吞服),菟絲子30克,川斷30克,狗脊15克,桑寄生30克,炙黃芪30克,升麻6克,桂枝6克,柴胡6克,覆盆子15克,乾薑10克,枳實15克,人參10克,炙草10克,吳茱萸6克,烏藥10克(後下),熟地30克,生山藥15克。7劑。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另配以艾條溫灸,百會、太沖、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神闕、關元、氣海。每日1次,40分鐘。
二診(2014年3月16日):寒熱止,納食增,汗出減,夜尿少,但仍小腹墜脹,腰困,大便溏,便前腹痛,便後痛減。舌淡紅嫩,有齒痕。脈濡。
辯證:肝脾不和,水飲停滯,中氣下陷,腎陽虛虧。
處方:雲苓30克,桂枝15克,白朮30克,炙草10克,炙黃芪60克,陳皮10克,白芍10克,防風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實10克,人參10克,菟絲子30克,故紙15克,吳茱萸6克。5劑。
配合灸百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關元、氣海、中脘、神闕。每日1次。
三診(3月23日):子宮脫垂十愈三、四,腰困減輕,大便溏,帶下稀白,舌淡苔薄脈弱。以二診方去陳皮、白芍、防風加桑寄生30克,鹿茸3克(另研),狗脊15克,羌活10克。7劑。
配合灸百會、陽池、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
四診(2014年3月31日):今日經淨,以往經後必宮垂,近幾日子宮未脫,帶下也少,納可,入眠好。苔淡紅苔薄白,脈濡滑。以3月23日方續服7劑,後以補中益氣丸、金匱腎氣丸善後。半年後隨訪子宮脫垂未發 。
按:婦女子宮下脫,甚至脫出陰戶之外,或者陰道壁膨出,稱為陰挺,又稱陰脫、陰痔、產腸不收等,多由分娩損傷後所致,常見於經產婦。現代醫學分別稱為「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婦人規》中云:「此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過勞,或因鬱熱下墜,或因氣虛下脫,大都此證。」應該以升補元氣、固澀真陰為治療原則。
百會穴,升陽固脫,三陰交、足三里、中脘穴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神闕、氣海、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太衝穴疏肝調氣血。內服方中,人參、白朮、雲苓、炙甘草、柴胡、炙黃芪、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桑寄生、鹿茸、補骨脂、菟絲子、狗脊,補肝腎,壯腎陽;吳茱萸,溫中散寒解郁;桂枝通陽散寒;枳實、升麻一升一降,使清氣得以升發,濁氣得以下洩。《素問》所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chen(月+真)脹」。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化生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活動。人體氣機升降相因,無降則無以升,故而在大隊溫補脾腎藥同時加苦寒洩降之枳實,乃欲升先降之意,與升麻、柴胡相呼應,以收清升濁降之效。用羌活者,風藥能升陽也。前醫以補中益氣兩年不效,其因即在於欲升未降也。再者,本案脾腎雙虧,僅予補脾升提,未予溫腎壯陽故而不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