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入藥有鮮地黃、干地黃、熟地黃3種,雖屬一物,然因采制不同,而功效迥異。鮮者即採挖後洗淨直接應用;干者即將鮮者曬乾或烘乾,使其內部乾燥而顏色變黑,通體柔軟;熟者即將干者拌黃酒反覆蒸曬,直至內外黑潤為度。
地黃最早載於《本經》:「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名醫別錄》曰鮮地黃「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不安、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藥性論》曰干地黃「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不止」。《日華子諸家本草》亦云:「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本草綱目》云:熟地黃「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本草從新》亦云:「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髮烏須。」
鮮地黃性味甘苦、性寒,功能清熱涼血,生津止渴,主治溫病傷陰,大熱煩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虛勞骨蒸,消渴便秘;干地黃性味甘苦、性平,功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主治熱病傷陰,消渴便秘,心煩失眠,虛勞咳嗽,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熟地黃性味甘,性微溫,功能養血滋陰,補精益髓,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多夢,潮熱盜汗,腰酸腿軟,視物昏花,耳鳴耳聾,鬚髮早白,月經不調,崩漏下血。凡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忌服。
藥理證實幹地黃有強心、降血糖、消腫抗炎、止血、保肝、抑菌、抗腫瘤及皮質激素樣免疫抑製作用;熟地黃補血作用與骨髓造血系統有關,所含的鐵、磷、鉀、銅等微量元素促進造血,對炎性肉芽囊腫有明顯抗滲出、抗增生作用,還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自從宋代錢乙將張仲景「金匱腎氣丸」去肉桂、附子,改為六味地黃丸之後,衍生出許多以「地黃丸」命名的成藥,如麥味、杞菊、知柏、明目、歸芍、參麥、滋陰地黃丸等。藥理研究證實,六味地黃丸有以下功用:一是有抗疲勞、抗低溫、耐缺氧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二是能改善神經系統、性腺功能障礙;三是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減少心肌膠原沉著、減輕主動脈壁脂質沉著;四是提高實驗動物血鈣、磷含量,抗佝僂病;五是顯著降壓、鎮靜、利尿,改善腎功能;六是促進肝糖元合成,有利於加強肝臟解毒功能;七是顯著降血糖,使紅細胞糖代謝恢復正常;八是誘生干擾素,提高免疫功能;九是具有雙向調節功能;十是調動人體抗癌能力,扶正祛邪有助於防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