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文關愛的基本理法

中國哲學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這就不同於希臘那些自然哲學家,他們的對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為主要課題。

《周易》云:「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既是中國哲學的終極目標,也是中醫哲學的終極目標。辨而析之,儒釋道哲學旨歸,無不如是。《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表明儒家注重人類對天道、天命的認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彰明佛家妙和精神的追求,都是身心統一的哲學,都具有至極深厚的人文關愛精神。

對應傳統中醫,《周易》作為中國哲學的集中代表,它通過理、氣、象、數融匯貫通,以上提之法,昭示了人類覺悟生命的關鍵;而《黃帝內經》與《神農本草經》,則是中醫的根本經典,它通過陰陽、臟腑、氣血、經絡、藥食的陰陽平衡,以下委之法,為人類指明了身心統一,精、氣、神一貫的實踐通途。

這個關鍵與通途,是《周易》指明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關愛的宗旨。落實到人類生命自身,從養生而言,就有養形、聚精、煉氣、存神各層面的不同;從治病而言,就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法則;從康復養命而言,則有「帶病延年」與「壽終正寢」。傳統中醫身心統一哲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在於她最早指明了中醫的對象是綜合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病」。故中醫作為生命的科學與藝術,其人文關愛的基本理法,是以身心統一主體性哲學為根本,保全生命為基礎,煉養生命為通途,直至拓展生命的景觀,昇華生命的品質。

概而言之,自下而上,是自律養形無傷身心,平衡陰陽調和身心,煉養精氣淨化身心,覺悟性靈全活身心。

自律養形無傷身心

中醫養生,必先養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養形首在無傷。想要無傷,必須自律。

1、人是萬物之靈

天地之間,無論胎、卵、濕、化、羽、鱗、介、甲,人一是更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相比其他生命體來說,能自己製造工具並產生宗教;二是從人類生理基礎而言,人類的經絡系統,較其他生命體更為完善與靈耀。

2、人的缺陷明顯

《淮南子》說:「人以之走,獸以之奔,鳥為之飛,鳳為之翔。」說明人善走而不善奔跑,更難以高飛深潛。不僅如此,《黃帝內經》更說到七情(喜、怒、驚、恐、憂、思、悲)內傷與六淫(風、火、暑、濕、燥、寒)外感,對人體的種種侵蝕,加上《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說明人世間絕沒有不生病與不死的人,也說明人類的生存發展是有根本限制的。

3、自律是「無傷」的根本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便是中醫自律的道理,自律才能無傷身心,不自律就絕對要損傷身心,這也是後世孫子兵法「先為不敗」的道理。

《呂氏春秋·本生》也提出「以物養性,非以性養物」(物質是用來養育身體的,而不是用身體去養育物質)的觀點,於是「利性取之,害性捨之,此全性(無傷)之道也」。該文還具體說到,聖人對音樂、女色、滋味等,對自己身體有利的就取用它,對自己身體有害的就放棄它,是保全(無傷)身心性命的達道啊。以是因緣,我們不難認知中醫身心統一哲學思想給我們的昭示,即人立身於天地之間,當自律身心,小而言之,飯不多吃,衣不多穿,節制物慾,不妄言,不妄想,身心統一;大而言之,人法天地,正位守位,盡人道的責任義務,使天人相應。

平衡陰陽調和身心

平衡陰陽,是依於身心統一哲理,就人類生命所及,近便擇法,調和身心。

《黃帝內經·陰陽應像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下來,又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以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道與陰陽的造化,表現於日月的運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星宿的標誌、斗綱的指向,一句話,是因為空間的轉化,我們這個地球世界的時間就顯示出來了。加上氣象的變化,時令的遷謝,物候的移換,形成了三陰三陽,五運六氣,生化之機永無止息,所謂「生生之謂易」。人與天地相統一,單從人體生理來講,它是以臟腑為中心,經絡為通路,五官七竅為外應,軀體百骸為城廓,毛竅汗孔為藩籬,精氣神為主宰的一個有機的整體。

故依據中醫哲學思想,平衡陰陽就要「擇居處」、「適寒溫」、「和飲食「、「知時節」、「調情志」、「治未病」,使調和身心。

煉養精氣淨化身心

《黃帝內經》說:「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這中間最關鍵的一句,即「逆從陰陽」,昭示了人類從後天返歸先天之道。藏醫學隆欽巴傳承指出,人一旦出生,其一期生命的呼吸基本是恆定的(健康成年人一晝夜呼吸21600次)。因此,倘若煉養精氣,將呼吸變慢,是不是可以相對淨化身心並延長壽命呢?

中國傳統的訓練方式,從「行氣銘」與漢代導引(現存有馬王堆導引圖)開始,均以中醫經絡為張本(內聯臟腑,外聯五官九竅筋骨皮肉),講求精、氣、神一貫,而以呼吸為下手方便。

覺悟性靈全活身心

《周易》說「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其方法,就是煉養身心,以德全道覺悟性靈,全活身心以至昇華生命。《黃帝內經》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就基本說到中國人追求生命主體精神的最高境界了,也是中國哲學覺悟性靈全活身心的根本。在煉養精氣的基礎上,進一步調身、調息、調心,以覺悟性靈,全活身心,屬於煉神還虛的功夫。

這是中醫人文關愛的基本情形,以法術敷設而言,則以簡便廉驗為總攝;從道的追求而言,旨在安立昇華人類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在身心統一的前提條件下,以自律養形、平衡陰陽、煉養精氣、覺悟性靈為階次。真正明白這些道理並努力實踐,不僅養生,更立生與達生矣。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